《晚立永兴寺前望西溪人家云山掩映在梅竹中》
时间: 2025-01-24 17:11: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立永兴寺前望西溪人家云山掩映在梅竹中
符之恒〔清代〕
山居恋花信,逐境无定属。
返照归古寺,幽意静还续。
小桥坐流水,平野看衍沃。
炊烟袅前村,林影入远瞩。
似补梅竹疏,茅茨间几曲。
寒云晚更密,濛濛护空绿。
镫火接耕廛,鱼虾生计足。
卜居他时愿,结邻已共嘱。
吾诗盟不忘,僧楼写短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永兴寺前所见的美丽田园景色。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沉感受中。山中居住的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诗人回望古寺,感受到那份宁静和幽静的情意。小桥旁流水潺潺,平坦的田野一片丰盈。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林影则在远处摇曳。诗人似乎在思考梅与竹之间的疏密,茅草屋之间的几道曲折小路。傍晚的寒云愈加浓密,朦胧的天气给予天空一抹绿色的保护。灯火辉煌的田间地头,鱼虾的生计也足够维持一日三餐。在这宁静的山居生活中,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愿望,期盼与邻居共度美好时光。最后,他提到与僧侣的诗歌盟约,虽然是短暂的蜡烛照明,但情谊却长存。
注释
- 山居:指山中居住的生活。
- 恋花信:对花的喜爱和期望。
- 逐境:随环境而变,没有固定的归属。
- 返照:夕阳的余晖。
- 幽意:幽静的情意。
- 炊烟袅袅:形容村庄中升起的烟雾缭绕的样子。
- 寒云:指傍晚时的寒冷云朵。
- 镫火:指灯火或烛光,照亮夜晚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符之恒,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山中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永兴寺前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山居生活的热爱。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炊烟”、“小桥”、“寒云”等,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乡村画面,传达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情感。尤其是在“寒云晚更密,濛濛护空绿”一句中,诗人通过色彩的对比,渲染了傍晚时分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力量。
诗的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愿望与诗歌友谊的珍视,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情谊的深厚。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和生活美好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居恋花信:表达对山中生活的热爱和对花的期盼。
- 逐境无定属:生活在山中,环境变化多端,感到一种漂泊感。
- 返照归古寺: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古老的寺庙,意境深远。
- 幽意静还续:在此宁静环境中,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安静延续。
- 小桥坐流水:小桥旁流水潺潺,营造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画面。
- 平野看衍沃:平坦的田野,土壤肥沃,象征着丰收。
- 炊烟袅前村:村庄中的炊烟升起,体现生活的气息。
- 林影入远瞩:树木的影子在远方,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 似补梅竹疏:梅与竹的疏密之间,似有感悟。
- 茅茨间几曲:小路蜿蜒于茅草屋之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 寒云晚更密:傍晚的寒云愈加浓厚,渲染了氛围。
- 濛濛护空绿:朦胧的云层给予天空一层保护。
- 镫火接耕廛:农田中的灯火,照亮了生活。
- 鱼虾生计足:渔业足以维持生计,生活富足。
- 卜居他时愿:希望未来能在这里安居。
- 结邻已共嘱:与邻里建立友好的关系。
- 吾诗盟不忘:与僧侣的诗歌情谊永不忘怀。
- 僧楼写短烛:在僧楼中,短暂的烛光照亮友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云晚更密”,用寒云描绘氛围。
- 对仗:如“炊烟袅前村,林影入远瞩”,平衡了诗句的韵律。
- 拟人:如“炊烟袅袅”,赋予了烟一种生命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展现出一种向往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居:反映诗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愿望。
- 炊烟:象征着生活的气息和温暖。
- 寒云: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宁静的氛围。
- 小桥: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云”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宁静的氛围
C. 湿润的空气
D. 流动的水 -
诗人对未来的愿望是什么?
A. 返回城市生活
B. 与邻里共度美好时光
C. 追寻名利
D. 远离人群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江村即事》——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但更注重禅意与哲理,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
- 杜甫的《江村即事》:描写田园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手册》
- 《山水诗的艺术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