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宁国军辛崔寺丞移临安》
时间: 2025-01-10 22:44: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宁国军辛崔寺丞移临安
梅尧臣
六月畏岭险,乃陟川程迂。
遥看云中雁,不乱江上凫。
鱼网离飞鸿,我邑望何殊。
鳞方怀其剖,鸟反值以刳。
为言等王民,岂限楚与吴。
是维见恋慕,作诗赠路隅。
白话文翻译:
在六月,面对险峻的山岭,我小心翼翼地走上这曲折的路程。远远望去,天上的大雁并不打扰江中的野鸭。鱼网离开了飞翔的鸿雁,我的家乡与此又有什么不同呢?鱼鳞正想着被剖开的命运,鸟儿却反而遭遇了被剖的命运。人们常说,像我们这样的平民,难道只局限于楚国与吴国?我写下这首诗,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思念,赠送给这条路旁的你。
注释:
- 畏岭:指险峻的山岭。
- 陟川:登上溪川,这里比喻走上崎岖的道路。
- 不乱:不打扰,表示大雁与野鸭各有各的生活,不互相干扰。
- 我邑:我的家乡。
- 鳞:鱼的鳞片,象征着鱼的命运。
- 王民:指普通百姓。
- 楚与吴:指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域,象征着不同的地方和文化。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楚与吴”,这两个地名不仅指代地理位置,还象征着历史上两国的斗争与文化差异。楚国和吴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而诗中提到的“王民”则反映了诗人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关注。诗人通过对比,表达出对故乡和人们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冠卿,号青隐,宋代著名诗人,以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诗人送别友人辛崔寺丞赴临安的时刻,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送宁国军辛崔寺丞移临安》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情的交融。诗的开头以“六月畏岭险”引入,营造出一种险峻而又令人敬畏的氛围,暗示着旅途的艰辛。而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大雁与野鸭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宁静,表达了对友人出行的美好祝愿。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深入思考了普通民众的命运,提出“岂限楚与吴”的疑问,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索。尤其是“鳞方怀其剖,鸟反值以刳”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鱼与鸟在命运中的相似与无奈,象征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遭遇的困境。
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篇关于生命与命运的哲理性思考,既有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也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表现出梅尧臣对人生的豁达与淡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月畏岭险:在炎热的六月,面对险峻的山岭,表达了对旅途的畏惧。
- 乃陟川程迂:虽艰难,但依然踏上了这曲折的旅程,表现出勇气与坚持。
- 遥看云中雁:远远看到天上的大雁,象征自由与远方的梦想。
- 不乱江上凫:大雁不打扰江中的野鸭,体现出自然的和谐。
- 鱼网离飞鸿:鱼网捕捉到的是飞翔的鸿雁,比喻命运的无常。
- 我邑望何殊:对故乡的思念,思考家乡与他乡的差异。
- 鳞方怀其剖:鱼的鳞片象征着被剖的命运,隐喻命运的无奈。
- 鸟反值以刳:鸟与鱼有相似的命运,反映出生命的脆弱。
- 为言等王民:提到普通百姓的命运,表达人生的普遍性。
- 岂限楚与吴:质疑命运的局限性,强调人们的共同命运。
- 是维见恋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作诗赠路隅:在路边写下这首诗,表达离别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运用鱼与鸟的比喻,深刻揭示生命的无奈。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之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自然景物象征人们的情感与命运,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旅途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对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揭示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岭:象征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挑战。
- 云中雁:象征自由与远方的理想。
- 江上凫:象征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鱼网:象征命运的捉弄与不可逃避的现实。
- 鳞与鸟:生动地表现出生物在命运中的脆弱与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六月畏岭险”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夏天的喜爱
- B) 对旅途艰辛的畏惧
- C) 对山的崇拜
-
“遥看云中雁,不乱江上凫”中,雁与凫的关系是什么?
- A) 相互争斗
- B) 和谐共处
- C) 互相依赖
-
诗中提到的“鱼网离飞鸿”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命运的捉弄
- C) 生活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的情感,语言更为直白,情感更为激烈。
- 王维的《送别》则通过自然景物传达离愁,意境更加幽远,风格清新自然。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梅尧臣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
推荐以上书目以深化对梅尧臣及其诗作的理解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