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怀古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1:16:35

纪南休叹霸图空,往迹人犹识渚宫。

游猎近驰云梦泽,观兵遥践陆浑戎。

细腰贮宠矜秦女,长鬣延宾傲鲁公。

末代孤臣赋哀怨,犹然大国有雄风。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江陵怀古 其一

作者: 吴敏树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纪南休叹霸图空,
往迹人犹识渚宫。
游猎近驰云梦泽,
观兵遥践陆浑戎。
细腰贮宠矜秦女,
长鬣延宾傲鲁公。
末代孤臣赋哀怨,
犹然大国有雄风。

白话文翻译:

纪南不必再叹息霸业空虚,
往日的踪迹人们仍记得那渚宫。
狩猎的马匹近驰云梦泽,
观兵者遥远践踏陆浑的戎地。
细腰的美女因宠爱而显得矜持,
长鬣的马匹因延请宾客而骄傲。
末代的孤臣抒发着哀怨,
然而大国依旧有着雄壮的气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纪南:此处指的是纪南地区,象征着历史的回忆。
  • 霸图:指的是霸业、帝国的图谋。
  • 渚宫:渚指水边的小岛,宫指宫殿,象征着历史的辉煌。
  • 游猎:狩猎的活动。
  • 云梦泽:古时指云梦大泽,位于今湖北一带,是狩猎的胜地。
  • 陆浑戎:指的是陆浑地区的戎族,这里有军事活动的象征。
  • 细腰:指娇美的女子,暗指秦朝的美女。
  • 长鬣:指长鬃的马,表示骄傲的气派。
  • 孤臣:末代的忠臣,感叹国家的衰落。

典故解析:

  • 秦女:指的是秦朝的女子,象征着当时的美丽与权力。
  • 鲁公:指的是鲁国的公子,象征着历史上较为显赫的家族与权力。
  • 末代孤臣: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隐含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敏树(约1680-1735),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多反映历史兴衰、国家命运,语言典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逐渐强盛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同时也感慨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歌鉴赏:

《江陵怀古 其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直接点明主题,叹息“霸图空”,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无奈,紧接着以“往迹人犹识渚宫”展示了历史的痕迹依然留存。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游猎”、“云梦泽”等,不仅描绘了古代的繁华景象,也暗含了对当下的反思。后半部分提到的“细腰贮宠”和“长鬣延宾”让人想起了古代的权力与美丽,象征着国家的辉煌与衰落。最后一句“犹然大国有雄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希望,尽管历史上有过衰败,但大国之气仍在,预示着未来的可能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纪南休叹霸图空: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惋惜与感慨。
  2. 往迹人犹识渚宫:强调了历史的印记仍在。
  3. 游猎近驰云梦泽:描绘了古代繁华的狩猎场景。
  4. 观兵遥践陆浑戎:展现了军事活动的场景。
  5. 细腰贮宠矜秦女:象征着权力与美的结合。
  6. 长鬣延宾傲鲁公:表现了骄傲与自信的气质。
  7. 末代孤臣赋哀怨: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8. 犹然大国有雄风: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细腰贮宠矜秦女”和“长鬣延宾傲鲁公”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通过历史人物与场景表达对国家的思考。
  • 夸张:历史的辉煌与衰落被夸大,增强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反思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霸图:象征着权力与追求。
  2. 渚宫:代表着历史的辉煌。
  3. 云梦泽:象征着繁华的景象。
  4. 细腰:美丽的象征。
  5. 长鬣:骄傲与气派的象征。
  6. 孤臣:忠诚与失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梦泽”是指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湖北
    • C. 江西
  2. “末代孤臣”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愉
    • B. 哀怨
    • C. 愤怒
  3.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 A. 忽视
    • B. 感慨
    • C. 赞美

答案

  1. B. 湖北
  2. B. 哀怨
  3. B. 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津》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关注历史与个人命运,但更强调自然景象的壮丽与孤独的感受。
  • 《夜泊牛津》李白: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历史与文化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