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时间: 2025-01-24 04:51:47

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缘。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鸟名。

)聒昼眠。

惟有两株红杏叶,晚来犹得向人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苏轼 〔宋代〕

普慈寺后千竿竹,
醉里曾看碧玉缘。
倦客再游行老矣,
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
苦厌黄公鸟名。
聒昼眠。
惟有两株红杏叶,
晚来犹得向人妍。

白话文翻译

普慈寺后面有千竿竹子,
我曾在醉酒中欣赏那碧绿的竹子。
疲惫的旅人再来游玩已经老去,
而高僧却依旧面带微笑,保持着从前的样子。
经过长久的参禅,我才明白其中的禅意,
而我却厌倦了那黄公鸟的叫声,
吵闹得让我白昼不能安眠。
唯有那两株红杏的叶子,
在晚来的时候依然向人展示它的美丽。

注释

  • 普慈寺:普慈寺为佛教寺庙,常常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地方。
  • 千竿竹:形容竹子数量多,象征着清静与高洁。
  • 碧玉缘:比喻竹子的颜色如同碧玉,形象生动。
  • 倦客:指疲惫的旅人,暗示诗人的身心状态。
  • 久参白足:指长时间参禅,白足是佛教用语,意指理解禅的真义。
  • 黄公鸟:指一种鸟,因其鸣叫声而感到厌烦。
  • 红杏叶: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普慈寺作为他常去的地方,承载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了一种淡淡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在普慈寺后,千竿竹影摇曳,似乎在诉说着诗人醉酒时的惬意。在诗中,苏轼用“醉里曾看碧玉缘”表达了他对竹子的热爱与欣赏,竹子在他心中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幽静和高洁的代表。接着,诗人自述“倦客再游行老矣”,不仅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疲惫。高僧的微笑则代表着一种超脱的境界,暗示着禅宗的宁静与智慧。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久参白足知禅味”来展现他对禅的理解与体验,而“苦厌黄公鸟名”则表明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最后两句以红杏叶的生机结尾,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与希望,给整首诗带来了温暖的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普慈寺后千竿竹:描绘普慈寺后方的竹林,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醉里曾看碧玉缘:回忆自己在醉酒中欣赏竹子的情景,突出竹子的美丽。
  3. 倦客再游行老矣:诗人感叹自己游历疲惫,岁月流逝。
  4. 高僧一笑故依然:高僧依旧微笑,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不变。
  5. 久参白足知禅味:经过长时间的禅修,体会到禅的深刻。
  6. 苦厌黄公鸟名:厌倦了黄公鸟的鸣叫,反映出对喧嚣的不满。
  7. 聒昼眠:白天的吵闹使得自己无法安眠。
  8. 惟有两株红杏叶:唯有红杏叶在晚时展示出美丽。
  9. 晚来犹得向人妍:即使在黄昏时,红杏依然向人展示其妍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碧玉,形象生动。
  • 对仗:如“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形成对称的语句,增强节奏感。
  • 拟人:红杏叶向人妍,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普慈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态度的感悟,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最终以红杏的美丽展现出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清雅、高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宁静。
  2. 高僧:象征智慧与超脱,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3. 红杏叶: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带来温暖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普慈寺”在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杭州
    • C. 苏州
    • D. 南京
  2. “醉里曾看碧玉缘”中的“碧玉”主要指什么?

    • A. 一种玉石
    • B. 竹子的颜色
    • C. 水的颜色
    • D. 天空的颜色
  3. 诗人厌倦了什么声音?

    • A. 风声
    • B. 黄公鸟的叫声
    • C. 雨声
    • D. 人声

答案

  1. B. 杭州
  2. B. 竹子的颜色
  3. B. 黄公鸟的叫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1. 苏轼《书普慈长老壁》王维《鹿柴》: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清幽与宁静。
  2. 苏轼《书普慈长老壁》李白《月下独酌》:李白注重表现酒中的豪情,而苏轼则在酒后反思人生,体现出更深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