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

时间: 2025-01-11 02:37:25

当年我作表忠碑,坐觉江山气未衰。

舞凤尚従天目下,收驹时有渥洼姿。

踞床到处堪吹笛,横槊何人解赋诗。

知是丹霞破佛手,先声应已慑群夷。

(广西僧寺顷有佛动之异,钱君碎而投之江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

作者: 苏轼 〔宋代〕

当年我作表忠碑,
坐觉江山气未衰。
舞凤尚従天目下,
收驹时有渥洼姿。
踞床到处堪吹笛,
横槊何人解赋诗。
知是丹霞破佛手,
先声应已慑群夷。
广西僧寺顷有佛动之异,
钱君碎而投之江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山未衰的感慨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反思。诗中提到,他曾为忠诚的人制作碑文,而如今他坐在这里,觉得江山的气息依然不减。舞动的凤凰仍在天上,收驹时的姿态似乎很美。诗人可以在四处吹笛,也有人会用长矛作诗。诗中提到丹霞的美丽与佛教的深邃,似乎暗示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最后提到广西的僧寺,佛像动了,钱君的遗物也被投入江中,象征着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


注释

  • 表忠碑: 表示忠诚的碑文,一般用于纪念忠臣。
  • 舞凤: 比喻美好的事物。
  • 渥洼姿: 形容优雅的姿态。
  • 踞床: 指坐在床上,形象地描绘出悠闲的状态。
  • 横槊: 指用长矛,通常是形容英勇或抒发豪情。
  • 丹霞: 指的是丹霞地貌,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佛手: 比喻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 群夷: 指边疆的少数民族。
  • 广西僧寺: 指广西的寺庙,涉及宗教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清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广西期间,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对江山和文化的赞美,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表忠碑”的回忆,表达了对忠诚与信念的追求,而“舞凤尚従天目下”的描绘,则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佛教文化的探讨,展示了宗教与历史的交融,特别是“广西僧寺顷有佛动之异”一句,暗示着文化的变迁与信仰的力量。诗人在这段历史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与失落。通过“钱君碎而投之江中”,则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意象,充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年我作表忠碑: 回忆过去,自己为忠诚者立碑,表现对忠诚的重视。
  2. 坐觉江山气未衰: 坐在这里,感受到江山的气息依然未减,体现对国家的关怀。
  3. 舞凤尚従天目下: 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在天上飞舞,象征希望和美好。
  4. 收驹时有渥洼姿: 收马时展现出的优雅姿态,生动形象。
  5. 踞床到处堪吹笛: 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悠然自得地吹笛,表现诗人的闲适。
  6. 横槊何人解赋诗: 反问谁能以豪情作诗,表现对豪情壮志的追求。
  7. 知是丹霞破佛手: 知道美丽的丹霞与佛教文化的渊源。
  8. 先声应已慑群夷: 先声已经震慑了周边的少数民族,表现文化的影响力。
  9. 广西僧寺顷有佛动之异: 广西寺庙里佛像的异动,象征文化变迁。
  10. 钱君碎而投之江中: 钱君的遗物被投入江中,象征对历史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舞凤”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通过“丹霞”和“佛手”象征文化和信仰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文化的赞美,既表达了对忠诚的追求,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苏轼的深邃思想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表忠碑: 忠诚的象征。
  • 舞凤: 美好的象征。
  • 丹霞: 自然景观与文化的象征。
  • 佛手: 宗教文化的象征。
  • 群夷: 边疆民族与文化交融的象征。

这些意象在诗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陶渊明
  2. 诗中提到“舞凤”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忍耐
    • C) 忠诚
    • D) 历史
  3. “广西僧寺顷有佛动之异”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A) 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 B) 自然景观的变化
    • C) 历史的回忆
    • D) 个人的感受

答案

  1. C) 苏轼
  2. A) 美好的事物
  3. A) 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 另一首苏轼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 《水调歌头》: 通过对月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豪情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 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苏轼更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交融,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个体的豪情。
  • 杜甫的《春望》: 同样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文化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收录苏轼的所有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 《宋诗鉴赏辞典》: 提供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