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参议画轴三首·赤壁图》

时间: 2025-04-28 07:59:58

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

东坡居士妙言语,赋到此翁无古人。

江流浩浩日东注,老石轮囷饱烟雨。

雪堂尚在人不来,黄鹄而今定何许。

此赋可歌仍可弦,此画可与俱流传。

沙埋折戟洞庭岸,访古壮怀宽黯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徐参议画轴三首·赤壁图 王炎 〔宋代〕

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 东坡居士妙言语,赋到此翁无古人。 江流浩浩日东注,老石轮囷饱烟雨。 雪堂尚在人不来,黄鹄而今定何许。 此赋可歌仍可弦,此画可与俱流传。 沙埋折戟洞庭岸,访古壮怀宽黯然。

白话文翻译

乌林赤壁的往事已经陈旧,黄州赤壁的名声天下皆知。 东坡居士(苏轼)的言辞妙不可言,他的赋作无人能及。 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古老的石头在烟雨中饱经风霜。 雪堂依旧存在,但人已不再来,那黄鹄(指黄鹤)如今又在何处? 这篇赋作既可以歌唱也可以弹奏,这幅画作也将随之流传。 沙土掩埋了折断的戟在洞庭湖岸,寻访古迹的壮志变得黯淡。

注释

  • 乌林赤壁:指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发生地。
  • 黄州赤壁:指苏轼所游历并作赋的赤壁,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 东坡居士:苏轼的自号。
  • 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
  • 黄鹄:指黄鹤,古代传说中的鸟,常用来象征高远或离去。
  • 折戟:折断的兵器,象征战争的遗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1137-1218),字子安,号双溪,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题写在徐参议所画的《赤壁图》上的三首诗之一。诗中表达了对赤壁古战场的怀念,以及对苏轼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苏轼的敬仰。诗中“乌林赤壁事已陈”一句,即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感慨。接着,诗人提到苏轼的赋作,赞其无人能及,显示了对苏轼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后文通过对江水、老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沧桑感,而“雪堂尚在人不来”则流露出对苏轼的怀念。最后两句,诗人将赋与画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将流传后世,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乌林赤壁事已陈:指赤壁之战的历史已经过去很久。
  2. 黄州赤壁天下闻:黄州赤壁因苏轼的赋作而闻名天下。
  3. 东坡居士妙言语:赞扬苏轼的言辞妙不可言。
  4. 赋到此翁无古人:认为苏轼的赋作前无古人。
  5. 江流浩浩日东注:描绘江水浩荡东流的景象。
  6. 老石轮囷饱烟雨:形容古老的石头在烟雨中饱经风霜。
  7. 雪堂尚在人不来:表达对苏轼的怀念,雪堂仍在,但苏轼已不在。
  8. 黄鹄而今定何许:黄鹄(黄鹤)如今不知去向,象征高远的理想或离去。
  9. 此赋可歌仍可弦:认为苏轼的赋作既可以歌唱也可以弹奏。
  10. 此画可与俱流传:认为这幅画作也将和赋作一起流传后世。
  11. 沙埋折戟洞庭岸:描绘战争遗迹被沙土掩埋的景象。
  12. 访古壮怀宽黯然:表达寻访古迹的壮志变得黯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老石轮囷饱烟雨”中的“轮囷”形容石头古老,饱经风霜。
  • 拟人:如“雪堂尚在人不来”中的“人不来”赋予雪堂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此赋可歌仍可弦,此画可与俱流传”中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和对苏轼的敬仰,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林赤壁:象征历史。
  • 黄州赤壁:象征文化。
  • 东坡居士:象征文学成就。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逝。
  • 老石:象征沧桑。
  • 雪堂:象征怀念。
  • 黄鹄:象征高远或离去。
  • 折戟:象征战争遗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坡居士”是指谁? A. 王炎 B. 苏轼 C. 徐参议 D. 黄庭坚

  2. “雪堂尚在人不来”中的“人”指的是谁? A. 王炎 B. 苏轼 C. 徐参议 D. 黄庭坚

  3. 诗中提到的“黄鹄”象征什么? A. 高远 B. 离去 C. 战争 D. 文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王炎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赤壁古战场的怀念,但苏轼的词更加豪放,而王炎的诗则更加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苏轼诗集》
  • 《王炎诗集》

以上是对王炎的《题徐参议画轴三首·赤壁图》的详细解析和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