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 入翠》

时间: 2025-02-04 16:56:18

路入半山深处,穿云竟日忘归。

若扣山中何有,濛濛空翠沾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入半山深处,穿云竟日忘归。若扣山中何有,濛濛空翠沾衣。

白话文翻译:

走进半山腰的深处,整天穿梭在云雾中忘记了归途。如果问山中有什么,只有那朦胧的翠色沾湿了衣裳。

注释:

  • 路入半山深处:指诗人走进了山的半腰深处。
  • 穿云竟日忘归:形容在云雾中行走一整天,忘记了回家的路。
  • 若扣山中何有:如果问山中有什么。
  • 濛濛空翠沾衣:形容山中的翠绿色(可能是指树木或植被)在云雾中显得朦胧,仿佛沾湿了衣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约1137-1218),字子安,号东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游东山 入翠》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展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美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炎在游历东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宋代,文人多有隐逸山林的倾向,这首诗也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首句“路入半山深处”即点明了诗人的位置,深入山中,给人一种幽静深远的感觉。次句“穿云竟日忘归”则进一步以云雾为背景,形容诗人在山中行走一整天,忘记了归途,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沉醉。后两句“若扣山中何有,濛濛空翠沾衣”则巧妙地以问答的形式,描绘了山中的景色,朦胧的翠色仿佛沾湿了衣裳,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入半山深处”:这句诗点明了诗人的位置,深入山中,给人一种幽静深远的感觉。
  • “穿云竟日忘归”:这句诗以云雾为背景,形容诗人在山中行走一整天,忘记了归途,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沉醉。
  • “若扣山中何有”:这句诗以问答的形式,引出了山中的景色。
  • “濛濛空翠沾衣”:这句诗描绘了山中的景色,朦胧的翠色仿佛沾湿了衣裳,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濛濛空翠沾衣”中的“沾衣”比喻山中的翠色仿佛沾湿了衣裳,形象生动。
  • 拟人:“穿云竟日忘归”中的“忘归”拟人化,形容诗人在山中行走一整天,忘记了归途,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沉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山中的幽静和美丽,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半山深处”:幽静深远的感觉。
  • “穿云”:云雾缭绕的景象。
  • “濛濛空翠”:朦胧的翠色,清新脱俗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穿云竟日忘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山中美景的沉醉 B. 对归途的担忧 C. 对云雾的恐惧 D. 对时间的焦虑

  2. “濛濛空翠沾衣”中的“沾衣”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王炎《游东山 入翠》: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而王炎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王炎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