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苕生前辈挽诗 其一》

时间: 2025-04-27 19:54:02

天语呼名士,人言胜达官。

已成千载遇,不救一生寒。

忽忽蛇年遇,悠悠蝶梦阑。

此中无挂碍,应作去来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语呼名士,人言胜达官。
已成千载遇,不救一生寒。
忽忽蛇年遇,悠悠蝶梦阑。
此中无挂碍,应作去来观。

白话文翻译:

天意在召唤有才之士,人们说他比达官更胜一筹。
如今已是千载的机遇,却无法拯救我一生的寒苦。
恍惚间在蛇年相遇,悠然间在蝶梦中徘徊。
在这其中没有任何羁绊,应该随意去看待来去的事物。

注释:

  • 天语:指天命或天意。
  • 名士:有名望的士人。
  • 达官:指高官显贵。
  • 千载:形容时间久远。
  • :这里指困苦或贫寒的生活。
  • 蛇年:指中国的农历年份,可能暗指某个特定的时刻。
  • 蝶梦:指梦境中的美好景象,可能代表幻想或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友亮,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主要以诗词创作见长。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常融合哲理与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悼念蒋苕生前辈之际,表达了对其才华与人生经历的追思,反映出作者对于士人理想与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体现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头两句以“天语呼名士,人言胜达官”引入,表达出对有才之士的期待与赞美,但随即转向现实的无奈:“已成千载遇,不救一生寒。”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刻,传达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悲哀。蛇年与蝶梦的意象则引导读者思考时间与梦境的交织,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结尾的“此中无挂碍,应作去来观”,则是一种释然与超脱,提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天语呼名士”:天意召唤有才之士,表示对才华的渴望。
    2. “人言胜达官”:人们认为这些才士比高官更为优越,反映社会对士人的重视。
    3. “已成千载遇”:虽有机会,但已是千载难逢,表现出时光的流逝。
    4. “不救一生寒”:即使有机会,也无法改变一生的困苦。
    5. “忽忽蛇年遇”:在特定时刻的偶遇,暗示人生的机缘。
    6. “悠悠蝶梦阑”:梦中的美好幻想,反映理想的追求。
    7. “此中无挂碍”:在这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心灵可以得到释放。
    8. “应作去来观”:鼓励人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来去。
  • 修辞手法

    • 对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意象:蛇年与蝶梦的意象运用,富有象征意义,传达哲学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士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深刻描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超脱,强调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天语:象征神秘的力量,代表着命运的召唤。
  • 名士:象征智慧与才华。
  • 蛇年:代表了特定的时空背景,也可能隐喻着变化与流动。
  • 蝶梦:象征自由与美好,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语”指的是什么?

    • A. 有名的诗句
    • B. 天命或天意
    • C. 达官的言辞
    • D. 士人的理想
    • 答案:B
  2. “已成千载遇”中的“千载”指什么?

    • A. 一千年
    • B. 很长的时间
    • C. 短暂的瞬间
    • D. 一生
    • 答案:B
  3. 诗中“此中无挂碍”体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 A. 绝望
    • B. 超脱与释然
    • C. 消极
    • D. 无所谓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春望》
  2. 李白的《将进酒》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与王友亮的情感基调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生与时光的深刻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享受当下的豪情,展示出另一种人生观,与王友亮的释然态度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王友亮研究》
  • 《诗词的艺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