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中诗》

时间: 2025-01-26 03:38:36

赋性由来似野牛,偶携竹杖过江头。

饭囊带露装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足踏开尘世路,一生历尽古今愁。

从兹不复依门户,荒犬何劳吠不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中诗
马体孝 〔清代〕

赋性由来似野牛,偶携竹杖过江头。
饭囊带露装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足踏开尘世路,一生历尽古今愁。
从兹不复依门户,荒犬何劳吠不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人认为自己的性情如同野牛般粗犷,偶尔携带竹杖走到江边。饭囊中带着露水装着残月,风中歌声随晚秋而起。诗人踏开了尘世的道路,经历了古今的种种愁苦。从今以后不再依附于门户,任由荒犬如何叫唤也无所谓。

注释

  • 赋性:指赋予的性情。
  • 野牛:象征粗犷、自由的性格。
  • 竹杖:象征诗人游历的工具,反映一种随性。
  • 饭囊:装食物的袋子,隐喻生活的贫困。
  • 残月:象征失落与遗憾。
  • 歌板:此处指歌唱的工具,诗人借此表达情感。
  • 尘世路:世俗的道路,象征生活的艰辛。
  • 门户:指家门,象征世俗的束缚。
  • 荒犬:象征无聊与世俗的嘲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体孝,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常常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之时,表达了他渴望逃离繁华,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诗中所描绘的情境恰逢晚秋,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怀中诗》是一首充满了个性与情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的渴望。开篇以“赋性由来似野牛”将自己的性情与野牛相提并论,彰显了他性格的粗犷与不羁,接着提到“偶携竹杖过江头”,暗示他对游历与自由的向往。接下来的“饭囊带露装残月”,则透露出生活的艰辛以及对过往的惋惜,露水与残月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歌板临风唱晚秋”一句,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从容与洒脱,伴随着晚秋的凉风,歌声更显得悠远而清朗。后面的“尘世路”则揭示了他已然踏上了追寻自由与解脱的道路,经历的“古今愁”更是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索。最后一句“不复依门户,荒犬何劳吠不休”,更是表达了他决心摆脱世俗枷锁,追求内心宁静的坚定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激励着后人追寻内心的自由与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赋性由来似野牛:诗人认为自己的性情粗犷如野牛,表明他不拘一格的个性。
  • 偶携竹杖过江头:携带竹杖,象征他随性而行,向往自由。
  • 饭囊带露装残月:生活的艰辛与对失去时光的追忆。
  • 歌板临风唱晚秋:在秋风中歌唱,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洒脱。
  • 两足踏开尘世路:决心走出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
  • 一生历尽古今愁: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苦痛与烦恼。
  • 从兹不复依门户:表达了诗人不再依附于世俗生活的决心。
  • 荒犬何劳吠不休:对于世俗的嘲讽与无所谓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野牛,强调个性。
  • 意象:残月、露水、晚秋等意象,传达情感与氛围。
  • 对仗:诗中存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反思,展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牛:象征自由、粗犷与不羁。
  • 竹杖:象征游历与随性。
  • 饭囊:象征生活的艰辛与贫困。
  • 残月:象征失落与遗憾。
  • 荒犬:象征世俗的嘲讽与无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赋性由来似野牛”意指什么?

    • A. 诗人性情粗犷
    • B. 诗人喜欢野外生活
    • C. 诗人有野心
    • D. 诗人对牛的喜爱
  2. “从兹不复依门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对家庭的依恋
    • B. 渴望追求自由
    • C. 对世俗的向往
    • D. 对朋友的依赖
  3. “荒犬何劳吠不休”中“荒犬”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无聊与世俗的嘲讽
    • C. 生活的烦恼
    • D. 自由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但情感更为沉重。
  • 《月夜忆舍弟》:描绘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细腻,表达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中带有柔情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