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吟徵调商灶下桐,
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
似听无弦一弄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灶下的桐树旁吟唱的场景,似乎在松树间也能听到松风的声音。诗人仰头观察,低头细细审视,似乎在倾听那位含情的客人,仿佛在听那无弦琴声的悠扬。
注释:
- 吟:吟唱,吟诵。
- 徵调:古代音乐调式,这里指弹奏的曲调。
- 商:古代的音调之一。
- 灶下:指在灶台旁边,形容环境。
- 桐:桐树,古代常用作乐器的材料。
- 松间:松树之间。
- 疑有:似乎有。
- 入松风:融入松树间的风声。
- 仰窥低审:仰头观察,低头细看。
- 含情客:含有情感的客人,形象化的表达。
- 似听无弦:仿佛在听那没有弦的乐声。
- 弄中:演奏之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京(1047年-1126年),字君德,号东山,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诗人。蔡京在政治上曾任宰相,因其政治手腕和对文人的影响而受到争议。他的诗词风格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为题材,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题御制听琴图》是蔡京在欣赏一幅描绘听琴场景的画作时所作,反映了他对音乐、自然与情感的思考。在宋代,琴声常常与雅致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诗中既有对琴声的描绘,也有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题御制听琴图》是一首充满音乐韵律感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听琴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诗的前两句“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描绘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听琴的意境,仿佛琴声飘荡在空气中,与风声交融。诗人以“桐”树为媒介,暗示琴的存在,体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接下来的两句“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则转向了对人情的描写。诗人仰头观察、低头审视,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投入,似乎在倾听那位“含情客”的内心世界。在这里,琴声不仅是乐器的声音,更是情感的流露,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音乐的热爱。蔡京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听琴的情景与人情的细腻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那种美妙的音乐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吟徵调商灶下桐”:诗人描绘了一个吟唱的场景,强调了在自然环境中的音乐氛围。
- “松间疑有入松风”:松树间似乎传来琴声,展现了音乐的无形魅力。
- “仰窥低审含情客”:诗人不仅在听,更在观察那位充满情感的客人。
- “似听无弦一弄中”:琴声仿佛是无弦的,却充满情感,展现出一种超然的艺术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与自然的声音结合,增强音乐的意境。
- 拟人:将“客”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前后句式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情的细腻观察,体现了音乐的魅力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象征着高雅与情感的流露。
- 桐:代表乐器的材料,寓意音乐的根源。
- 松风: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与琴声相辅相成。
- 含情客: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细腻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笛子
- B. 琴
- C. 笙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音乐与情感
- C. 战争与和平
-
诗中“含情客”指的是什么?
- A. 一位琴师
- B. 一位情感丰富的人
- C. 一位听众
答案:
- B. 琴
- B. 音乐与情感
- B. 一位情感丰富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蔡京的《题御制听琴图》更侧重于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的细腻感受。两者在主题上虽有区别,但都展现了宋代诗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情感的深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蔡京研究》
-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