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白话文翻译
听说黄龙戍的战事,已经多年没有停息。
可怜我闺中的明月,始终照耀在汉家营中。
少妇此时心中春意正浓,昨夜丈夫的情思依旧萦绕。
谁能举起战旗,去为攻取龙城?
注释
- 黄龙戍:指黄龙关的戍楼,象征边防和战事。
- 频年不解兵:多年来没有停止作战,反映出战乱的频繁。
- 可怜:同情,怜惜。
- 闺里月:指的是闺房中的明月,象征思念和孤独。
- 汉家营:指汉朝的军营,象征着国家和战事。
- 少妇:年轻的妻子。
- 良人:丈夫。
- 旗鼓:象征军队的出征和作战。
典故解析
- 黄龙戍:此处可能与历史上的边防有关,暗指当时的汉朝与外族的战争。
- 龙城:可能指代边境的城市,象征着被占领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唐代诗人,字孟举,号逸少。与王维、李白等人同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称,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思乡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境战争频繁时期,许多士兵常年驻守边疆,家中妻子多为思念。沈佺期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抒写了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和思念的双重情感,展现了士兵和他们的家人之间的深情联系。开头的“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直接引入了战争的主题,表现出士兵们的苦楚与无奈。对“可怜闺里月”的描写,突显出在战争阴影下,家庭和睦的渴望与思念的痛苦。接着“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则展现了年轻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细腻而真实,表现出战乱对家庭造成的破坏。最后一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渴望与期待,更隐含着对和平与团聚的向往。这首诗在情感的传达上非常成功,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家庭的珍视,深刻地反映了士兵和家属的共同命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听说黄龙戍的战事,多年来未曾停止,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哀。
-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对比闺房中的明月与汉营中的士兵,表现出士兵的孤独与思念。
-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少妇的春意盎然,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待。
-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表达了士兵想要征战的愿望,期盼取得胜利。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闺里月”和“汉家营”的对比,表现了思乡与孤独的情感。
- 象征:月亮象征思念,旗鼓象征战争的出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战争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士兵与家庭之间的深厚情感,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龙戍:象征边防和战事。
- 闺里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少妇:象征对家人的思念与期待。
- 龙城:象征着战争的目标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黄龙戍指代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处边防
C. 一座城市
D. 一条河流 -
“可怜闺里月”中“可怜”的意思是? A. 可爱
B. 怜惜
C. 可恨
D. 可悲 -
“少妇今春意”中“今春意”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气候
B. 妇人的情感
C. 春天的花
D. 春天的节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反映了思乡情。
- 《春望》 杜甫:表达了战乱带来的家国情怀。
诗词对比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之涣:同样描绘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为开阔,沈佺期则更为细腻,聚焦于个体的心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