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氏山庄
作者: 高启 〔明代〕
斜阳流水几里,
啼鸟空林一家。
客去诗题柿叶,
僧来供煮藤花。
白话文翻译:
在斜阳的映照下,河水流淌了几里,
空旷的树林中,鸟儿啼叫,一家人静静居住。
客人离去后,我在柿树叶上题写诗句,
僧人来到这里,供奉煮好的藤花。
注释:
- 斜阳:指夕阳,夕阳西下时的阳光。
- 流水:流动的水,这里指河水。
- 啼鸟:鸟儿鸣叫。
- 空林:指空旷的树林。
- 一家:可能指诗人的家,或一户人家。
- 柿叶:柿子树的叶子,这里用来题诗。
- 僧来供煮藤花:僧人来到此地,供奉煮过的藤花,藤花可作茶饮。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可以从“僧”和“诗”二者的对比中引申出对道教与佛教生活方式的思考。诗人在山庄中生活,表明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士人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487年-1535年),字季员,号静斋,明代诗人,与徐祯卿、李贽并称。他的诗风多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绘山水田园的恬淡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启隐居的时期,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作简单而富有情趣,体现了明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杨氏山庄》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夕阳下,流淌的河水与树林中的鸟鸣交相辉映,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气息。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人离去后留下的诗句和僧人带来的清茶,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展现了高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阳流水几里,
描绘了夕阳下宁静的河流,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自然景象。 -
啼鸟空林一家。
进一步描绘空旷树林中鸟鸣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 -
客去诗题柿叶,
客人离去后,诗人将思绪寄托于柿树叶上,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
僧来供煮藤花。
僧人的来访为诗人带来了平静的心境,藤花的茶饮象征着清淡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夕阳、流水、啼鸟、柿叶、藤花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高启追求内心宁静、淡泊名利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阳:象征着宁静的黄昏时光,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流动。
- 啼鸟: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家庭的温暖。
- 柿叶:象征着诗人的思想与感情寄托。
- 藤花:象征着清淡的生活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阳”是指什么?
A. 早晨的阳光
B. 黄昏的阳光
C. 正午的阳光
答案: B -
“啼鸟空林一家”中,“一家”指的是?
A. 一户人家
B. 诗人的家
C. 一种鸟类
答案: A -
诗人通过“柿叶”做什么?
A. 拍照
B. 题写诗句
C. 画画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二者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生活,但高启的作品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感悟。两者共同反映了明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