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从事之吴兴》

时间: 2025-02-04 15:32:52

释褐方从宦,青山故郡邻。

草深湖带雨,花暗驿藏春。

鼓聚祈蚕女,舟逢射鸭人。

幕中应待久,徒此惜离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朱从事之吴兴
作者:高启

释褐方从宦,青山故郡邻。
草深湖带雨,花暗驿藏春。
鼓聚祈蚕女,舟逢射鸭人。
幕中应待久,徒此惜离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朋友朱从事前往吴兴的情景。诗人自己刚刚辞去官职,准备前往仕途,青山依旧在身边,故乡的景色依然是那么亲切。湖边的草长得很深,正好在雨中迷蒙,驿站里的花朵也在隐约中盛开。人们在鼓声中为蚕女祈祷,而在湖上偶遇射鸭的人。诗人感叹这段时间的相聚可能会很久,唯有在此时分离,倍感惋惜。

注释:

  • 释褐:指辞去官职,归隐生活。
  • 方从宦:刚刚开始仕途生活。
  • 青山故郡:指的是诗人所熟悉的山水和故乡。
  • 草深湖带雨:描写湖边草木茂盛,雨水滋润的景象。
  • 花暗驿藏春:驿站里的花开得隐晦,暗示着春天的到来。
  • 鼓聚:指鼓声聚集在一起,象征着人们的祈愿。
  • 蚕女:指织女,寓意着希望和丰收。
  • 舟逢:在水上遇见。
  • 射鸭人:指在湖上打鸭子的人。
  • 幕中应待久:指在这个地方的聚会可能会很长久。
  • 徒此惜离辰:只是在此时感到离别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1548年),字季和,号宾白,明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尤其以五言绝句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启辞官之后,正值与友人朱从事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即将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送朱从事之吴兴》是高启的一首送别诗,作品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离别的惋惜。首联“释褐方从宦,青山故郡邻”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诗人刚刚辞去官职,准备踏上新的旅途,故乡的青山依旧陪伴着他,给人以温暖的归属感。

接下来的两句“草深湖带雨,花暗驿藏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春雨滋润了草木,湖边的花朵也在悄然绽放,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这种自然景象与离别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后两句“鼓聚祈蚕女,舟逢射鸭人”则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最后“幕中应待久,徒此惜离辰”道出了诗人对离别的依依不舍,感叹相聚的时光短暂,表达了对未来分别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高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释褐方从宦:诗人表达了辞去官职后准备开始新的仕途的心情。
  • 青山故郡邻:即使离开,也会对故乡的青山怀有深厚的情感。
  • 草深湖带雨:描绘了雨后草木茂盛的生动景象,象征生机。
  • 花暗驿藏春:花朵的含蓄绽放,暗示着春天的来临,充满希望。
  • 鼓聚祈蚕女:生活中的聚会与希望交织,展现了人们的日常。
  • 舟逢射鸭人:描绘湖边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生活气息。
  • 幕中应待久:预示着相聚时光的延续。
  • 徒此惜离辰: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草深湖带雨,花暗驿藏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赋予诗歌更深的内涵。
  • 拟人:如“花暗驿藏春”,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友谊展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惋惜,展现了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故乡的依恋。
  • 湖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和短暂。
  • 草木:象征生命的旺盛与生机。
  • 花朵:象征希望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故郡邻”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 A. 对故乡的怀念
    • B. 对山水的厌倦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朋友的感激
  2. “草深湖带雨”中的“雨”象征着什么?

    • A. 悲伤
    • B. 生机
    • C. 离别
    • D. 忧愁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仕途的顺利
    • B. 友谊的珍贵与离别的惆怅
    • C. 自然的美好
    •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在这首送别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离别的伤感,与高启的《送朱从事之吴兴》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的表达更加豪放,而高启则更显细腻与温婉。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高启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