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定海城陷五章 其四》

时间: 2025-01-26 23:23:16

莫救城门火,池鱼枉恃存。

有端开愤隙,无术慑骄魂。

眚气连山白,焦流入隘浑。

乱尸如败叶,漂过吉祥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救城门火,池鱼枉恃存。
有端开愤隙,无术慑骄魂。
眚气连山白,焦流入隘浑。
乱尸如败叶,漂过吉祥门。

白话文翻译:

不要去救那被火焰包围的城门,池中的鱼徒然依靠虚弱的生存。
若是有缘由发怒而开口,却无法震慑那骄横的灵魂。
灾难的气息笼罩着山川,焦黑的河水流入狭窄的沟渠。
尸体纷乱如落叶,漂浮过吉祥的门口。

注释:

  • 莫救:不要救。
  • 城门火:指城门被火焰吞噬。
  • 池鱼:池塘中的鱼,象征无能为力的生存者。
  • 恃存:依靠生存。
  • 有端:若有理由。
  • 愤隙:愤怒的缝隙,指发怒时的言辞。
  • 无术:没有办法。
  • 慑骄魂:震慑骄横的灵魂。
  • 眚气:灾难的气息。
  • 焦流:焦黑的流水。
  • 乱尸:杂乱的尸体。
  • 败叶:凋零的叶子,形容尸体的零乱。
  • 吉祥门:象征着安宁和幸福的门,暗指战争带来的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约1680-后1748),字子坚,号澹然,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曾任职于各地,因其生平经历和对社会的关注,创作了多首表现战乱和社会动荡的诗作,风格沉郁悲凉。

创作背景:

《闻定海城陷五章》成诗于清代时期,正值清朝对外战争频繁之时,尤其是海防战事,如宁波一带的战斗。诗中表现了战乱带来的苦痛,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了战乱中的悲惨场景,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渲染出一种无力感和绝望感。诗的开头“莫救城门火”直接点出战争的残酷,城门被火焰吞噬,暗示着城市的沦陷和无辜者的痛苦。接着“池鱼枉恃存”,以池塘中的鱼作比,形象地表现了在灾难面前的无助,突出人们在大环境中的渺小与脆弱。

接下来的“有端开愤隙,无术慑骄魂”,表达了对抗击敌人和发泄情绪的无能为力,愤怒的呼喊无法震慑骄横的敌人,显示出一种深刻的无奈。诗中“眚气连山白,焦流入隘浑”,更是通过灾难的气息与焦黑的河流,描绘了战后的荒凉与绝望,令人心生恐惧。

最后一句“乱尸如败叶,漂过吉祥门”则以破碎的尸体与吉祥的门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美好的愿景被战争彻底摧毁,令人对国家的未来感到绝望。整首诗以悲凉的基调,展现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呼唤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救城门火:劝阻别人去救助被火烧的城门,暗示着无可挽回的局面。
  2. 池鱼枉恃存:池塘中的鱼徒劳地依靠生存,形象化了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力感。
  3. 有端开愤隙:若有理由发怒却无能为力,表现出情绪的无处发泄。
  4. 无术慑骄魂:无法震慑那些骄横的敌人,反映出抵抗的无望。
  5. 眚气连山白:灾难的气息笼罩着山川,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氛围。
  6. 焦流入隘浑:焦黑的河水流入狭窄的地方,象征着混乱和不安。
  7. 乱尸如败叶:尸体如同落叶般杂乱无序,形象地表现出战斗的惨烈。
  8. 漂过吉祥门:尸体漂浮过象征安宁的吉祥门,突显战争的破坏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乱尸如败叶”,用败叶比喻尸体,强化了战后景象的凄惨。
  • 对比:吉祥门与乱尸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悲剧效果。
  • 夸张:通过对灾难和混乱的描述,夸大了战争带来的影响。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悲剧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乱的控诉和对无辜者命运的深切同情,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门:象征城市的安全与希望,城门被火烧象征着安全的丧失。
  • 池鱼:象征无辜的人民,他们在战争中无处可逃。
  • 焦流:代表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死亡。
  • 乱尸:暗示战争的惨烈与无情,显示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城门火”象征着什么?

    • A. 安全
    • B. 战争的毁灭
    • C. 和平
    • 答案:B
  2. “池鱼枉恃存”中的池鱼意指什么?

    • A. 勇敢的战士
    • B. 无辜的人民
    • C. 胜利者
    • 答案:B
  3. 诗中“乱尸如败叶”用来形容什么?

    • A. 生命的繁荣
    • B. 战争的惨烈
    • C. 自然的美好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同样表现边塞战事和战争的悲壮。
  • 《兵车行》杜甫:描绘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诗词对比:

  • 《兵车行》vs《闻定海城陷五章》
    • 两首诗均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苦痛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姚燮的诗更注重于个人的绝望与无力感,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社会整体的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收录了大量清代诗人的作品,帮助读者了解时代背景。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