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以贞主簿亲老归养
作者: 王汝玉 〔明代〕
圣朝推孝治,之子去宁亲。
恋阙丹心切,还家綵服新。
山经秣陵晚,门掩若溪春。
今古重荣养,如君有几人。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崇尚孝道的朝代,子女理应回家奉养父母。
我对朝廷的思念之情深重,回家时也穿上了新衣服。
在傍晚时分经过秣陵山,门前的景象如春水般宁静。
古往今来,能重视父母的荣养之人,有多少呢?
注释:
- 圣朝:指明代,形容当时的政治清明。
- 推孝治:推行孝道治理国政。
- 宁亲:安宁地侍奉亲人。
- 恋阙:思念朝廷。
- 丹心:赤诚之心,指对国家的忠心。
- 綵服:华丽的衣服,象征归乡的盛装。
- 山经:经过山岭。
- 秣陵:古地名,现今南京一带。
- 掩:关闭,遮挡。
- 荣养:尊重和照顾父母。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推孝治”反映了明代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强调孝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秣陵”则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江南地区,也与王汝玉的生活背景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汝玉,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展示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了送别朋友王以贞,他因年迈的父母返回故乡,表现了对孝道的重视和对朋友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孝道的推崇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诗的前两句强调了孝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在明代这种价值观念的普及。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描绘归乡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家庭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则发人深省,提出了一个关于人们对待父母的态度的反思,指出在古今中有多少人真正重视对父母的荣养,这不仅是对王以贞的祝福,也是一种对社会风气的批判。整首诗融汇了情感与哲理,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朝推孝治:在明代,政府强调孝道治理。
- 之子去宁亲:子女应该回去安宁地侍奉父母。
- 恋阙丹心切:对朝廷的思念之情非常深重。
- 还家綵服新:归乡时穿上华丽的新衣。
- 山经秣陵晚:傍晚时经过秣陵山。
- 门掩若溪春:门前的景象如春天的溪水般宁静。
- 今古重荣养:古今以来重视父母荣养的人有多少。
- 如君有几人:如同您这样的人有多少。
修辞手法:
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山经秣陵晚,门掩若溪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表达对孝道的重视,展现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倡导人们珍视亲情与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朝:象征道德与政治的结合。
- 丹心:表示忠诚与赤诚之心。
- 山经:自然景观的象征,代表归乡之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朝”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明代
- C. 清代
-
“恋阙丹心切”中的“阙”指什么?
- A. 家乡
- B. 朝廷
- C. 山川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如君有几人”是指什么?
- A. 有多少人重视父母的荣养
- B. 有多少人回家
- C. 有多少人去当官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游子吟》 孟郊
诗词对比:
王汝玉的《送王以贞主簿亲老归养》和孟郊的《游子吟》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与孝道的重视,前者侧重于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后者则专注于游子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展现出不同的诗风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