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史元量芳润堂》
时间: 2025-01-11 20:07: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史元量芳润堂
作者: 郭印 〔宋代〕
圣经杲杲日翔空,
元与后学开愚蒙。
著述成书不得已,
令人诵习知吾宗。
辞文旨远非外至,
一一流出自胸中。
如木有根水有源,
敷荣浸渍乃无穷。
此道含灵悉具足,
圣人庸人心本同。
如何异见立仁智,
百辙千歧碍不同。
寻枝逐派遂忘返,
痴儿失路迷西东。
岂无达者为拈出,
抉剔众瞽刳群聋。
史侯名堂深意在,
眼悬明镜磨青铜。
欲将妙义示当世,
岂独用训垂髫童。
我初闻之喜击节,
心心相照密冲融。
作诗粉饰虽赘语,
要令万古还淳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整体意思是:在明亮的天空下,太阳高照,元儒与后学共同开启了愚昧的心灵。著作成书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让人们诵读和理解我们的学问。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深远,都是从我的内心流出。就像树木有根,水流有源,滋养和浸润才是无穷无尽的。这种道理蕴含着灵性,人人皆有,圣人和庸人本质上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仁智的标准呢?各条道路千差万别,互相妨碍。追逐各种派别,最终迷失方向,如同愚蠢的孩子失去了路,东奔西跑。难道没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将其提出来吗?去除那些盲目和聋哑的声音。史侯的名堂中深藏着这些意义,犹如明镜磨青铜。想要将这种妙义呈现给世人,绝不仅仅是教导幼稚的孩子。初次听到这些道理,我欣喜地拍手称快,心灵相互照射,融为一体。虽然作诗装饰语言可能显得多余,但我希望能让古老的风气得以恢复。
注释
字词注释
- 杲杲:明亮的样子,形容阳光明媚。
- 元与后学:指元代及后来的学者。
- 著述成书不得已:写作成书并非出于愿望,而是迫于无奈。
- 辞文旨远:所写的辞文意旨深远。
- 敷荣浸渍:滋养和浸润。
- 百辙千歧:形容道路的多样和复杂。
- 痴儿失路:形容无知的人迷失方向。
- 岂无达者:难道没有明白道理的人吗?
- 史侯名堂:指史元量的学问与思想。
- 明镜磨青铜:比喻深刻的智慧和思想。
- 髫童:幼小的孩子。
- 粉饰:修饰、装饰。
典故解析
- 圣人庸人心本同:强调人人都有理解真理的潜能,出自《论语》。
- 如木有根水有源:比喻思想的根源,强调内在的滋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印,生于宋代,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郭印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思考中而作,反映了他对学术的追求,以及对后学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郭印对知识与智慧的理解与尊重。诗中通过对光明与愚昧的对比,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强调了知识的内在价值。郭印以“圣经杲杲日翔空”的开篇,营造出一种光明正大的氛围,随后引入“元与后学开愚蒙”,强调了教育的启蒙作用。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来自于外界的教导,而是源自于内心的领悟。通过“辞文旨远非外至”的表述,郭印揭示了内心的思考与表达是知识的源泉。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他对学习的尊重,也反映了宋代文化重视内涵与精神的传统。
在诗的后半部分,郭印以“如何异见立仁智”探讨了不同的观点和智慧之间的差异,提醒人们不要在纷繁的学派中迷失方向,强调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他用“岂无达者为拈出”的反问,呼唤那些有智慧的人来引导迷失的人,展现出一种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最后,他以“作诗粉饰虽赘语,要令万古还淳风”总结,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不仅是为了修饰语言,更是希望能传承和弘扬一种纯正的文化风气。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学术的论述,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经杲杲日翔空:明亮的阳光照耀大地,象征着知识的普照。
- 元与后学开愚蒙:元代和后来的学生们开始觉醒,走出无知。
- 著述成书不得已:写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传承的责任感。
- 令人诵习知吾宗:希望人们能学习并理解自己的文化。
- 辞文旨远非外至:所写的文章意义深远,源于内心的思考。
- 一一流出自胸中:每一个思想都是自我内心的真实流露。
- 如木有根水有源:比喻知识的根基和源泉。
- 敷荣浸渍乃无穷:知识的滋养是无穷的。
- 此道含灵悉具足:这种道理内涵丰富,人人都能理解。
- 圣人庸人心本同: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内心的本质是一致的。
- 如何异见立仁智:为何会有不同的仁智观念?
- 百辙千歧碍不同:形容道路千差万别,妨碍了彼此的理解。
- 寻枝逐派遂忘返:追逐各种学派,最终迷失方向。
- 痴儿失路迷西东:比喻无知者的迷失。
- 岂无达者为拈出:难道没有聪明人能指出这一点吗?
- 抉剔众瞽刳群聋:去掉那些盲目和无知的声音。
- 史侯名堂深意在:史元量的名堂中藏着深刻的意义。
- 眼悬明镜磨青铜:比喻深刻的智慧。
- 欲将妙义示当世:希望将这种深邃的道理呈现给世人。
- 岂独用训垂髫童:并不只是教导幼童。
- 我初闻之喜击节:初次听到这些道理时我非常高兴。
- 心心相照密冲融:心灵相互辉映,融为一体。
- 作诗粉饰虽赘语:虽然诗中有装饰性的语言。
- 要令万古还淳风:但希望让古老的风气得到恢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木有根水有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知识的根基。
- 反问:“岂无达者为拈出”,激发读者思考。
- 对仗:如“圣人庸人心本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知识的内在价值,呼唤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提倡在纷繁复杂的学派中坚持真理,体现了郭印对教育与智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象征光明与知识。
- 木:象征根基,代表知识的来源。
- 水:象征滋养,代表思想的流动与传承。
- 镜:比喻智慧的明亮与深刻。
- 风:象征文化的纯正与古老的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愚蒙”指的是什么?
A. 明亮
B. 无知
C. 智慧
D. 文化 -
郭印在哪一方面强调了知识的内在价值?
A. 外在表现
B. 书本知识
C. 内心思考
D. 社会责任 -
“岂无达者为拈出”中,“达者”指的是?
A. 无知的人
B. 聪明的人
C. 学者
D. 学童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东周列国志》中的《论学》
- 《论语》中的《为政》
诗词对比
可以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对比,陆游同样提到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思考,但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与郭印的强调内在智慧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论语》与《大学》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