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采石》

时间: 2025-01-11 21:51:47

风咽深松响落潮,翠螺峰上晚岚消。

乱花成路客闻磬,残月在林僧采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咽深松响落潮,
翠螺峰上晚岚消。
乱花成路客闻磬,
残月在林僧采樵。

白话文翻译:

风声轻轻地穿过深松,海潮拍打岸边发出低沉的声音;
翠绿的螺峰上,晚霞渐渐消退。
五彩斑斓的花儿铺成小路,过路的客人听见了寺庙的磬声;
残月悬在树林中,僧人在采集柴火。

注释:

  • 风咽:风声低沉、细微的样子。
  • 深松:指深邃的松树林。
  • 响落潮:海潮落下的声音。
  • 翠螺峰:形容青翠的山峰,似螺旋状。
  • 晚岚:指傍晚时分的云雾。
  • 乱花:形容花色繁多、杂乱。
  • 闻磬:听到寺庙的磬声。
  • 残月:指未完全消失的月亮。
  • 采樵:指采集柴火。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自然景象与僧侣生活的结合,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宗教生活的认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皋,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展现恬淡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晨登采石》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可能是诗人在晨登采石时的所见所感。

诗歌鉴赏:

《晨登采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中的景象如风声、潮声、晚霞、花朵等,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晨登采石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而悠然的感受。

首句“风咽深松响落潮”描绘了风在松林间轻轻拂过的声音,与潮水拍打岸边的低沉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接下来的“翠螺峰上晚岚消”则展示了晚霞消散的场景,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

第三句“乱花成路客闻磬”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花儿铺成的路上,过路的客人听到了寺庙的磬声,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最后一句“残月在林僧采樵”则让人感受到僧侣的宁静生活,月光映照下,僧人在安静地采集柴火,给人以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咽深松响落潮:描绘风穿过松树的低沉声音,以及海潮落下所产生的声响,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
  2. 翠螺峰上晚岚消:描述在翠绿的山峰上,傍晚的云雾渐渐消散,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
  3. 乱花成路客闻磬:五彩缤纷的花朵铺成了小路,过路的游客听到了寺庙里磬声,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4. 残月在林僧采樵:在林间,残月映照着正在采集柴火的僧侣,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螺峰”比喻山峰的形状和颜色,生动形象。
  • 拟人:如“风咽”,赋予风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乱花成路,客闻磬”,展现出工整的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自然的永恒。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象征美好与繁荣,展现自然的绚烂。
  • :象征宁静与思考,代表静谧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咽深松”中的“咽”字意思是: A. 吞咽
    B. 低声
    C. 哭泣
    D. 声音大

  2. “残月在林僧采樵”中的“残月”意指: A. 完全消失的月亮
    B. 尚未完全消失的月亮
    C. 明亮的月亮
    D. 再也看不到的月亮

  3. 诗中提到的“乱花成路”意象主要表达: A. 花朵的美丽
    B.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C. 客人在路上迷失
    D. 花朵的凋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鲍皋的《晨登采石》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鲍皋的诗更加注重人文情感的融入,如寺庙的磬声和僧侣的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孤独的自然景观,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鲍皋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