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远索画久而未成岁暮阴寒雪霰将集斋居无聊为写溪山欲雪图并赋短句》

时间: 2025-01-25 23:25:45

岁暮天欲雪,郊原风色饶。

山寒增突兀,树暝入萧条。

野水照茅屋,归人争断桥。

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暮天欲雪,郊原风色饶。山寒增突兀,树暝入萧条。野水照茅屋,归人争断桥。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

白话文翻译: 年末时节,天空即将飘雪,郊外的原野上风势强劲。山中的寒意使得山峰显得更加突兀,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萧条。野外的溪水映照着茅屋,归家的人们在断桥上争相通过。窗前有新的诗句,想要寻找却已寥寥无几。

注释:

  • 岁暮:年末。
  • 风色饶:风势强劲。
  • 突兀:形容山峰高耸。
  • 暝:暮色。
  • 萧条:形容景象冷落。
  • 野水:野外的溪水。
  • 断桥:破损的桥。
  • 新句:新的诗句。
  • 寥寥:稀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人、画家、书法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诗画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徵明在年末时节,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雪天和郊外的萧条景象,同时表达了对新诗句的渴望和寻找的困难。

诗歌鉴赏: 文徵明的这首诗以岁暮欲雪的时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郊外萧条的冬日景象。诗中“山寒增突兀,树暝入萧条”一句,通过对比山的高耸和树的冷落,传达了冬日的寒冷和寂寥。而“野水照茅屋,归人争断桥”则展现了人们在寒冷中归家的情景,增添了生活的气息。最后两句“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表达了诗人对创作新诗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体现了文人在特定时节的情感寄托和创作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暮天欲雪:描绘了年末时节,天空即将飘雪的景象。
  • 郊原风色饶:风势强劲,增强了冬日的寒冷感。
  • 山寒增突兀:山中的寒意使得山峰显得更加高耸。
  • 树暝入萧条: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冷落。
  • 野水照茅屋:野外的溪水映照着茅屋,增添了田园的宁静。
  • 归人争断桥:归家的人们在断桥上争相通过,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 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表达了诗人对新诗句的渴望和寻找的困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山的高耸和树的冷落,形成对比,增强了冬日的寒冷感。
  • 拟人:“树暝入萧条”中的“入”字赋予树木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岁暮欲雪的郊外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新诗句的渴望,体现了文人在特定时节的情感寄托和创作追求。

意象分析:

  • 山寒:象征着冬日的寒冷和寂寥。
  • 树暝:象征着暮色中的冷落和萧条。
  • 野水:象征着田园的宁静和生活的气息。
  • 断桥: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寒增突兀”一句,突兀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树木 C. 风色 D. 茅屋
  2. 诗中“归人争断桥”一句,归人指的是什么? A. 归家的诗人 B. 归家的行人 C. 归家的动物 D. 归家的船只
  3. 诗中“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新诗句的满足 B. 对新诗句的渴望 C. 对新诗句的失望 D. 对新诗句的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文徵明的《题画》、《秋兴八首》等作品,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文徵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诗词对比: 可以与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文徵明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对创作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徵明诗集》
  • 《明代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