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时间: 2025-01-10 21:59:57

东北扬烽火,纤儿启衅年。

筹边资李牧,奉使重张骞。

民命生谁恃,天骄祸未延。

朔方言纪载,备乘有新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北扬烽火,纤儿启衅年。
筹边资李牧,奉使重张骞。
民命生谁恃,天骄祸未延。
朔方言纪载,备乘有新编。

白话文翻译:

在东北地区烽火频扬,年轻的女子开始为国家的纷争而忧虑。筹措国防的资金,仿佛李牧那样,重任在肩。民众的生命安危又该依靠谁呢?天子的骄奢尚未带来灾祸。北方的言辞记载着战争的情况,已有新的编纂记录。

注释:

  • 纤儿: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这里暗指为国忧心的少女。
  • 筹边资:筹措边防的资金。
  • 李牧: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以防守边疆、平定骚乱著称。
  • 天骄:这里指的是天子或皇帝,强调其奢华和对民间疾苦的无知。
  • 朔方:指北方地区。
  • 言纪载:言辞的记载,指关于战争的信息。

典故解析:

  • 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以善于用兵和治边而著称。诗中提到他,意在强调治理边疆的重要性。
  • 天骄:通常用来指代统治者,尤其是那些骄奢而无视民生的皇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逊,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常以时政、民生为题材,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烽火与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感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篇,展现了李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诗的开头描绘了东北的烽火,暗示着战争的紧迫与不安。接着提到“纤儿”,这是对年轻女子的关注,表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筹边资李牧”一句,直接提到历史人物李牧,表明诗人希望借古喻今,强调边防的重要性和对将领的期待。诗中“民命生谁恃”的提问,流露出对民众生命安全的深切忧虑,令人反思在动荡时代,究竟依靠谁来保护百姓的安危。

最后两句“天骄祸未延,朔方言纪载”,则提示了对统治者的批评,强调了当时官僚的奢华与无知。诗人在表达忧虑的同时,也呼唤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担当。整首诗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的反映,也是对后世的警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东北扬烽火:烽火的频繁点燃,意味着战争的爆发与紧迫的局势。
    2. 纤儿启衅年:年轻女子的忧虑,隐喻着民众的苦难与对未来的担忧。
    3. 筹边资李牧:借古人之名,强调国家对边防的重视,渴望有能人重用。
    4. 奉使重张骞:表达对恢复国家强盛的期待与渴望。
    5. 民命生谁恃:发出对民众生存的困惑与忧虑,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6. 天骄祸未延:对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的警示,暗示即将到来的灾难。
    7. 朔方言纪载:强调北方的战争信息更新,表达对时局变化的关注。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象分析: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
  • 纤儿:象征年轻一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与责任。
  • 李牧:象征忠诚与智慧的将领形象,代表着对国防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李白
    B. 李牧
    C. 张骞
    D. 杜甫

  2. “民命生谁恃”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国家的财富
    B. 对民众安全的忧虑
    C. 对将领的期望
    D. 对战争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 王维的《送别》,体现了对战争与离别的感伤。

诗词对比
李逊的《感事》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均关注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但李逊更多地关注边疆的安危,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城市的悲哀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逊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