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下秋林木叶稀,邻家砧杵韵初飞。
三秋塞北悲传檄,十月江南始授衣。
敲落夜灯浑不断,梦回孤枕觉犹非。
闺中少妇劳相讯,为问征人归未归。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露水洒落在稀疏的树林里,邻居家传来的砧杵声韵律初现。
在北方的秋天,悲伤的战书已经传来,而南方的十月才刚开始发放衣物。
敲落的夜灯仿佛永远不灭,梦中回到孤独的枕边却又觉不真实。
闺房中的少妇忙于相互询问,只想知道出征的丈夫是否还未归。
注释:
- 砧杵:砧是用来切割的木板,杵是捣东西的工具。这句描绘了邻居家妇女在劳作的情景。
- 悲传檄:檄是指战书,传递悲伤的消息,反映出社会动荡和战乱。
- 孤枕:形容孤单,暗示主人公的思乡与思念之情。
- 闺中少妇:指年轻的已婚女性,她们关心丈夫的归期,表现出对家庭的思念和期待。
典故解析:
- 三秋:古代诗词常用三秋来指代秋季,象征丰收与凋零。
- 塞北:指北方边塞,常与战争、征战联系在一起,暗示着战乱的背景。
- 江南:相对塞北,象征着安宁与富饶,反映了地域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槃,明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但以其诗歌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感与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邻里生活,反映出家国情怀与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闻砧》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对战争的忧虑。首联以“露下秋林木叶稀”开篇,描写了秋天的意境,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给人以孤寂之感。接着,邻家的砧杵声打破了寂静,这不仅是生活的劳作声,也是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中间两联则转向北方的战乱,发出悲伤的传闻,与南方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加强了诗的情感层次,也传达出对国家动荡的无奈与忧伤。最后两联,诗人通过孤独的梦境与少妇的思念,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下秋林木叶稀:描绘秋天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邻家砧杵韵初飞:描绘邻居的生活,表达了对普通生活的珍视。
- 三秋塞北悲传檄:转向战争,表现出国事的忧虑。
- 十月江南始授衣:反映了南北方的生活差异。
- 敲落夜灯浑不断:象征着孤独与思念,梦中无法忘却。
- 梦回孤枕觉犹非: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闺中少妇劳相讯:体现出家庭的牵挂与关爱。
- 为问征人归未归:结尾处的提问,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十月江南始授衣”与“三秋塞北悲传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了“砧杵”、“孤枕”等意象,传递出生活的细腻感受。
- 比喻:秋天的景象比喻着人生的无常与变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诗人在描绘秋天的同时,传达了对国家与家庭的忧虑,情感真挚且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秋林:代表着凋零与思索。
- 砧杵:象征着家庭的劳作与生活的希望。
- 孤枕: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邻家砧杵”主要指什么?
- A. 农活
- B. 家务
- C. 砧板和杵
- D. 战争
-
“三秋塞北”主要反映了什么情境?
- A. 丰收
- B. 战乱
- C. 安宁
- D. 思乡
-
诗中“孤枕”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寂寞
- B. 安详
- C. 努力
- D. 忧伤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郭槃的《闻砧》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口》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郭槃更多地关注于家庭生活和战乱影响,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由追求。
参考资料:
- 《明诗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