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时遍游诸家园》

时间: 2025-04-27 23:11:53

枝上猩猩血未曦,尊前红袖醉成围。

应须直到三更看,画烛如椽为发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枝上猩猩血未曦,
尊前红袖醉成围。
应须直到三更看,
画烛如椽为发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夜晚饮酒时的情景。枝头的花瓣如猩猩的血液般鲜红,还未被晨光照亮;酒杯前,红袖女子醉意朦胧,围绕在身边。我们应该等到深夜三更时分,才能看到那点燃的烛光,宛如大笔在纸上画出的辉煌。

注释

字词注释

  • 猩猩:一种红色的果实,常用来比喻鲜红的颜色。
  • 血未曦:未被晨光照亮的鲜红色彩。
  • 红袖:指穿红色衣袖的女子,象征美丽和柔情。
  • 成围:围绕在身边,表示亲密的互动。
  • 画烛如椽:形容烛光明亮,像大笔一样。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红袖”常与美酒佳人相联系,表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三更”是指夜深时分,常用于古代诗词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夜晚的迷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多以爱国情怀、田园生活和个人遭遇为主题,风格豪放而深情。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势日衰,陆游心中常怀忧国之情,但同时也乐于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他选择在花园中,与友人共饮,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醉酒的夜晚,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与美感。开头“枝上猩猩血未曦”,以鲜艳的色彩引入,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场景,令人想象到那种初春的气息。而“尊前红袖醉成围”则将视角集中在饮酒的场景,红袖女子的出现增加了画面的温暖与亲密感,似乎在描绘一幅温馨的社交图景。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提到“应须直到三更看”,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夜晚的深邃。三更时分,正是人们沉醉于酒歌之中,烛光摇曳,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迷离的氛围。“画烛如椽为发辉”则是对烛光明亮的夸张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光明与温暖的向往。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了陆游深厚的生活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枝上猩猩血未曦:描绘春天的鲜花,颜色如猩猩的血,鲜艳夺目,象征生机和希望。
  2. 尊前红袖醉成围:描绘饮酒时的欢乐场景,红袖女子围绕,增添了温馨的气氛。
  3. 应须直到三更看:暗示美好的时光需要等待,表现诗人对夜晚的期待。
  4. 画烛如椽为发辉:夸张地描述烛光明亮,象征着温暖和灵感的迸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猩猩血”比喻鲜红的色彩,形象生动。
  • 夸张:“画烛如椽”通过夸张描写烛光的明亮,增强了氛围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醉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尽管有忧国之情,但诗人仍在寻求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猩猩血:象征鲜红,表现春天的生机。
  • 红袖:代表美丽与柔情,常与饮酒、欢聚相关。
  • 烛光:象征温暖、希望与灵感。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春夜饮酒的温馨氛围,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枝上猩猩血”指的是什么?

    • A. 夕阳
    • B. 鲜花
    • C. 红酒
  2. “应须直到三更看”的意思是?

    • A. 早晨
    • B. 深夜
    • C. 黄昏
  3. 诗中提到的“红袖”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穿红衣服的女子
    • C. 红酒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陆游的《花时遍游诸家园》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饮酒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的流露,而后者则展现了豪放的个性与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