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春晴
作者: 陈珍瑶 〔清代〕
春将一半。垂柳柔于线。
睡醒重楼帘不捲。楼外呢喃双燕。
昼长人静无哗。嫩寒翠幕低遮。
起看碧纱窗畔,东风红遍桃花。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垂柳如丝般柔软。
我刚醒来,重楼的帘子没有卷起。楼外,双燕在喃喃细语。
白昼漫长,周围静悄悄的没有喧哗。
微寒的春风轻轻掩住翠绿色的窗帘。
我起身走到碧纱窗旁,看到东风吹红了桃花。
注释:
- 春将一半: 指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暗示春光渐渐流逝。
- 垂柳柔于线: 垂柳的枝条如同细线一般柔软,形象生动。
- 重楼: 指高楼,寓意高处的居所。
- 呢喃: 细语,轻声说话。
- 嫩寒: 指春天的微寒,尚未完全温暖。
- 翠幕: 绿色的窗帘,形容春天的生机。
- 碧纱窗畔: 碧色的纱窗旁边,显示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向往。
- 东风红遍桃花: 东风吹拂,使桃花绽放,景象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珍瑶,清代诗人,生于江南,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著称。她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展现出女性独特的视角与感受。
创作背景:
《清平乐 春晴》写于春天,表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诗中描绘的细腻景象和宁静氛围,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晴》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词作,整首诗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开头“春将一半”一句,便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春天的美好虽已过了一半,但仍然充满生机。接下来的“垂柳柔于线”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春日的柔美,柳条轻垂,如丝般柔软,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接着“睡醒重楼帘不捲”,诗人刚刚醒来,窗帘未卷,展现了春日慵懒的氛围。
而“楼外呢喃双燕”这一句,通过燕子的细语,增添了春天的活力和生动。这里的燕子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接下来的“昼长人静无哗”,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白天的漫长和无人打扰的静谧,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最后两句“起看碧纱窗畔,东风红遍桃花”则为整首词带来了高潮,诗人走到窗前,看到东风吹红了桃花,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整首词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与感慨,展示了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和谐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将一半: 暗示春天的流逝,表现时间的流动。
- 垂柳柔于线: 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春天的柔美。
- 睡醒重楼帘不捲: 体现诗人的慵懒与春日的闲适。
- 楼外呢喃双燕: 燕子的细语带来春的活力。
- 昼长人静无哗: 描绘出宁静的氛围,突出春天的静美。
- 嫩寒翠幕低遮: 微寒的春风与绿色窗帘的结合,增添层次感。
- 起看碧纱窗畔: 行动的开始,象征着对生活的参与。
- 东风红遍桃花: 最后展现春天的壮丽,生机勃勃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 “垂柳柔于线”形象生动。
- 拟人: “呢喃”赋予燕子生命力。
- 对仗: 词句平行,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春日的迷人风景和内心的平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 代表生机与希望。
- 垂柳: 象征柔美与温柔。
- 燕子: 春天的使者,寓意生动活泼。
- 桃花: 代表美丽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多少? A. 一半
B. 全部
C. 三分之一
D. 四分之一 -
“楼外呢喃双燕”中的“呢喃”指什么?
A. 吵闹
B. 细语
C. 哭泣
D. 高歌 -
诗中提到的窗帘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 绿色
C. 蓝色
D. 白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
- 唐代: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通过战乱的背景,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情感基调与《清平乐 春晴》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论文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