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汲古阁》
时间: 2025-01-24 09:19: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编蠹走鱼,三写焉成乌。
流传不足征,笔削何如无?
寻源准之宋,正讹同索逋。
旁观昧所从,或谓正者诬。
古今几纪载,半讫余已图。
当时两官书,将恐供樵苏。
何况正史外,百杂如散珠。
一阁此贯穿,上下缥缃俱。
我来耳目眩,譬海泛一壶。
尝闻莲华藏,亦假轮藏扶。
熏染即其缘,经言岂欺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籍的考证和对古人作品的追溯。作者首先提到一些古籍中由于虫蛀、抄写错误等原因而产生的误传,指出这些流传下来的古文不足以作为证据。接下来,作者谈到在追寻古文时,往往会遇到错误和遗漏。旁观者可能会误认为这些正确的观点是错误的。古今以来的记载有多少,最后只剩下我自己所作的图书。以往的官书恐怕只能满足樵夫和苏人(隐喻那些不求甚解的人)。更何况在正史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资料如同散落的珍珠。阁中所藏的古籍贯通古今,上下之间如同缥缈的云雾。我来到这里,耳目都感到眩晕,就像在大海中漂浮一壶水一样。听闻莲华藏的经文也是假借轮藏的扶持。熏染的缘由即为此,经典的教导难道会欺骗我?
注释
- 千编蠹走鱼:千编意指编写,蠹走指虫蚀,暗示古籍的破损和误传。
- 三写焉成乌:三写即三次抄写,成乌形容文字变得模糊或错误。
- 流传不足征:流传的文献无法作为证明。
- 正讹同索逋:在追寻真相时,正误混淆,难以辨别。
- 旁观昧所从:旁观者对过去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 古今几纪载:古今的记载究竟有多少。
- 上下一阁:阁中古籍的上下文都在交汇。
- 耳目眩:形容对古籍浩繁、信息量大的惊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梦麟(约1640-1700),清代诗人,字仲和,号梦麟,浙江人。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深刻影响,作品多以古雅深邃著称。他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常对古籍考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古籍整理和文献考证的兴起时期,社会对历史、经典的研究逐渐深入。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文献的沉思与探索,以及对古籍流传之艰难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题汲古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古籍的热爱与尊重,还反映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顾梦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古籍在漫长岁月中的困境,尤其是虫蛀和抄写错误带来的困扰,表达了对于古文流传的不安。诗中对比了古今文献的数量,表现出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体现出作者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全诗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语句之间充满哲思。尤其是“耳目眩,譬海泛一壶”一句,生动地描绘出面对浩瀚如海的古籍时的无奈与敬畏,令人感受到了知识的渊博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通过对古籍的探讨,顾梦麟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哲学的,折射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编蠹走鱼,三写焉成乌:古书因虫蛀而损坏,抄写多次后变得模糊不清。
- 流传不足征,笔削何如无:古文流传有限,难以作为真实的证据。
- 寻源准之宋,正讹同索逋:追寻古文的真源,往往正误难辨。
- 旁观昧所从,或谓正者诬:旁观者对过去的真实情况无知,可能会误判。
- 古今几纪载,半讫余已图:古今记录究竟多少,最终只剩下我所作的图书。
- 当时两官书,将恐供樵苏:当时的官书可能只满足一些肤浅的读者。
- 何况正史外,百杂如散珠:正史之外的资料零散如珍珠,难以归纳。
- 一阁此贯穿,上下缥缃俱:阁中所藏的古籍贯通古今,上下文脉交融。
- 我来耳目眩,譬海泛一壶:来到这里感到眼花缭乱,犹如在大海中漂泊。
- 尝闻莲华藏,亦假轮藏扶:听闻莲华藏的经典,实际上也依赖于轮藏的支持。
- 熏染即其缘,经言岂欺吾:熏陶的缘由正是此,经典的教导岂会欺骗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知识比作海洋,表达其浩瀚与深邃。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古籍的流传、文字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复杂性,强调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对知识的谦卑态度。
意象分析
- 古籍: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虫蛀:代表着时间对文献的侵蚀,暗示着知识的脆弱性。
- 海洋:象征着浩瀚的知识与无尽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编蠹走鱼”主要指什么?
- A. 古籍的虫蛀
- B. 书本的保存
- C. 诗人的写作
-
“耳目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无奈
- C. 厌倦
-
诗中提到的“莲华藏”主要象征什么?
- A. 经典书籍
- B. 自然美景
- C. 个人修养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顾梦麟的《题汲古阁》与柳宗元的《江雪》均反映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古籍的探讨,而后者则表达了孤独与寂寞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籍考证与文献学》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