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白话文翻译:
用金刀劈开翠绿色的竹子,编织出来的纹理像波浪一样斜斜的。
这些茶具是由一位隐居的老者制作的,携带它的则是山中的小娃娃。
昨天斗着烟粒,今天却装满了翠绿的茶叶。
大家争相唱歌和调笑,直到傍晚才回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刀: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具,象征制作精良。
- 翠筠:翠绿的竹子,古代常用竹子制作器具。
- 织似波文:形容编织的纹路像波浪一样。
- 携持:携带、拿着。
- 斗烟粒:斗着烟雾的细小颗粒,指的是刚泡好的茶。
- 贮绿华:贮存绿色的茶叶。
- 争歌调笑曲:大家纷纷唱歌和嬉笑。
典故解析:
- “山娃”:在中国文化中,山娃象征着自然和纯真,可能指代山中孩童的生动形象。
- “烟粒”:指的是茶汤的蒸汽,象征着茶的香气和新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字宗元,号四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在诗歌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关注生活的点滴,展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茶文化逐渐兴起,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一部分。诗人以茶具为题,描绘了茶具的制作过程和饮茶时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茶具的制作和饮茶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开头几句描写茶具的制作过程,金刀劈翠筠,形象生动,突出了制作的精细和用心。竹子作为传统的材料,既体现了自然之美,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
接着,诗中提到的“山娃”与“野老”,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野图景,隐约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对茶的描绘则更显其雅致。
最后几句表达了饮茶时的欢愉,大家围坐在一起,争相唱歌,气氛热烈而欢快,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日暮时分,诗人归家,带着满心的愉悦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情调由静转动,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刀劈翠筠:用金刀切割翠绿的竹子,表现出制作茶具的工艺精湛。
- 织似波文斜:编织的纹路像波浪一般,传达出茶具的美观和独特性。
- 制作自野老:制作茶具的人是隐居的老者,突显了匠人精神和自然的结合。
- 携持伴山娃:携带茶具的小孩,体现了自然与童趣的交融。
- 昨日斗烟粒:昨日刚刚泡茶,茶汤的蒸汽弥漫。
- 今朝贮绿华:今天茶具中装满了新鲜的绿茶,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争歌调笑曲:大家一起唱歌和嬉笑,体现出人际间的欢乐。
- 日暮方还家:傍晚时分才回家,表现出对生活的满足和恋恋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织似波文”比喻茶具的纹理,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争歌调笑曲”赋予人情感,使场景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具备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茶具的制作和饮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刀:象征工艺与精致。
- 翠筠:象征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
- 山娃:象征纯真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烟粒:象征茶的香气与新鲜。
- 绿华:象征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刀劈翠筠”中的“金刀”指什么?
A. 用金属制成的刀具
B. 用金子做的刀
C. 一种茶具 -
“携持伴山娃”中的“山娃”指的是?
A. 山中的动物
B. 山中的小孩
C. 隐士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与满足
B. 悲伤与失落
C.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饮茶》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籝》与白居易的《饮茶》都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热爱,前者更侧重于工艺与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更注重饮茶的乐趣与人际关系的交融,两者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茶的独特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茶文化史》
- 《陆龟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