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过金山寺》
时间: 2025-01-24 23:0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拳浮玉,中流砥柱,茫茫烟水迷云树。
年来两过未曾登,那知张祜题诗处。
南北横分,古今几度,拿舟三老随歌渡。
歌声幸莫感伤人,江流一任人来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金山寺中,面对烟雾缭绕的江水和高耸的树木,心中感慨万千。作者提到自己多年来曾两次路过此地,却从未登上金山寺,令人想起张祜曾在这里留下的诗句。南北两岸分隔,古今更替,三位老者乘船而过,随歌声而行。希望歌声不要让人感到伤感,因为江水任由人们来去自如。
注释
- 一拳浮玉:形容金山的巍峨和壮丽,如同一拳打出的美玉。
- 中流砥柱:指在江水中央屹立的金山寺,形象地比喻其稳固和重要。
- 茫茫烟水:描绘江面上烟雾弥漫的景象。
- 张祜:唐代诗人,以其“金山寺”诗作而闻名。
- 三老:指三个老者,可能是指道教或佛教的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剑锷是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生于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踏莎行 过金山寺》创作于诗人游历金山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人文的思考。金山寺在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文化景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金山寺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的感慨。开头的“一拳浮玉”形象地描绘了金山的壮丽,诗人通过“中流砥柱”的比喻,强调了金山寺在江水中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的“茫茫烟水迷云树”,则展现了自然的迷离与神秘,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诗中提到的“年来两过未曾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遗憾,而“张祜题诗处”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南北分隔、古今更替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三老随歌渡的意象则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积极向上的,最后一句“江流一任人来去”则表达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即使人生无常,依然要随遇而安,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拳浮玉:形容金山如同雕刻精美的玉石,突显出其独特的美。
- 中流砥柱:将金山寺比作撑起江面的柱子,象征其重要性。
- 茫茫烟水迷云树:描绘出朦胧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年来两过未曾登:表达了对未能亲身体验金山寺的遗憾。
- 那知张祜题诗处:联想到历史文化,增添了诗歌的深度。
- 南北横分,古今几度:展现历史的变迁与地理的分隔。
- 拿舟三老随歌渡:描绘了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向往。
- 歌声幸莫感伤人:希望歌声能带来欢愉,而不是伤感。
- 江流一任人来去:表达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拳浮玉”比喻金山的美丽。
- 拟人:如“江流一任人来去”赋予江流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南北横分,古今几度”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山:象征着高尚和美丽,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江水:象征着人生的流逝与无常。
- 云树: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拳浮玉”中的“浮玉”比喻了什么?
- A. 金山的美丽
- B. 江水的清澈
- C. 诗人的心情
-
诗中提到的“张祜”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江流一任人来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对人生的感伤
- B. 对生命的洒脱
- C.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踏莎行 过金山寺》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前者更显洒脱,后者则显得沉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董剑锷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