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时间: 2025-01-11 06:29:03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溪山掩映斜阳里,
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
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
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
离人犹未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斜阳下的溪山美景,楼台的影子摇曳,鸳鸯从水面跃起。对岸有两三户人家,墙外的红杏花正盛开。绿杨树下的小路,早晚都有人沿着溪边而去。柳絮在空中飞舞,离人却依然未归。


注释:

  • 溪山:溪流和山峦,描绘自然风光。
  • 掩映:掩映,遮挡和映衬的意思。
  • 楼台:古代建筑,指园林中的楼阁。
  • 鸳鸯:一种水鸟,象征爱情。
  • 隔岸:在对岸的意思。
  • 红杏花:春天盛开的红色杏花,象征美好。
  • 绿杨堤下路:指绿杨树下的小路。
  • 柳绵:柳树的絮状物,象征离愁。
  • 离人犹未归:指心中思念的人还没有回来。

典故解析:

  • 鸳鸯: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夫妻、恋人,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与思念。
  • 红杏出墙:源于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爱情或美好事物的自由与奔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夫人,生活在宋代,因其词作清丽婉约、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世推崇。她的作品常常描绘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一个春日的傍晚,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对远方人的思念,表达了离别的愁苦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宋代词人的独特风格。诗中描绘的景色如画,斜阳映照下的溪山、摇曳的楼台、飞舞的鸳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尤其是“离人犹未归”一句,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词人在轻描淡写中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追忆,体现出一种柔美而又凄凉的情感基调。

整首词用词简练而意境深远,细致的意象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与离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形成了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溪山掩映斜阳里:描绘了溪流与山峦在斜阳中的美丽景象。
    2. 楼台影动鸳鸯起:楼台的倒影在水中摇曳,鸳鸯因此而起,象征着爱情的生动。
    3. 隔岸两三家:对岸的两三户人家,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乡村氛围。
    4. 出墙红杏花:盛开的红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5. 绿杨堤下路:绿杨树下的小路,充满生机。
    6. 早晚溪边去:人们常常在早晚时分去溪边,凸显生活的宁静。
    7. 三见柳绵飞:柳絮随风飘飞,象征着思念与离愁。
    8. 离人犹未归:表达了对未归之人的思念之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内心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离去之人的思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重聚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溪山: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自然的和谐。
  • 鸳鸯:象征爱情与忠贞。
  • 红杏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情感。
  • 柳绵:象征离别与思念,表达内心的柔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李白
    • C. 魏夫人
    • D. 陶渊明
  2. 诗中“离人犹未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欣
    • B. 思念
    • C. 愤怒
    • D. 嫉妒
  3. 诗中提到的“红杏花”象征什么?

    • A. 离愁
    • B. 美好
    • C. 忧伤
    • D. 冷漠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魏夫人的词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深刻表现。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