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柳》
时间: 2025-01-11 08:43: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中柳
作者: 吴藻 〔清代〕
春压阑干,是否红围翠拥。
夕阳收月明相送。
疏疏密密,只暗香浮动。
蝶难栖不成仙梦。
绣阁人人,误把玉纤拈弄。
满罗衣筛来无缝。
帘栊如画,问描将几种。
抵十幅生绡清供。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压在栏杆上,是否在红花翠柳的围绕中?夕阳送走了明亮的月光。疏疏密密的花朵中,只有淡淡的香气在飘荡。蝴蝶难以栖息,无法成就那梦中的仙境。绣阁中的人们,误以为手中的玉纤可以轻易拈弄。满身华丽的衣裳,却没有一丝缝隙。帘子如同画作一般,问你用几种颜色来描绘?这抵得上十幅清供的生绡。
注释:
- 春压阑干:春天的气息压在栏杆上,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温暖。
- 红围翠拥:红花和绿色的柳树环绕着,形象生动。
- 夕阳收月明:夕阳和明亮的月亮交替出现,象征时间的流逝。
- 疏疏密密:形容花朵的稀疏和密集,暗示了春天的变化。
- 明相送:夕阳和月亮的相送,带有送别的意味。
- 蝶难栖不成仙梦:蝴蝶无法停留,暗示梦幻与现实的距离。
- 绣阁人人:指的是在装饰华丽的阁楼中的人们。
- 满罗衣筛来无缝:形容华丽的衣服,但却无缝可言,或暗指表面华丽的空洞。
- 帘栊如画:窗帘如同画作,形象生动。
- 抵十幅生绡清供:形容其美丽程度,值得十幅清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藻,清代诗人,字伯平,号东篱。其作品多表现清新脱俗的风格,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墨客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之时,诗中通过描写春日的景象,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风中柳》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春日温暖的气息和自然界的美丽。开篇便以“春压阑干”引入,生动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如同重量一般,压在栏杆上,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接着通过“夕阳收月明相送”描绘出日夜更替的美好图景,展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诗中“疏疏密密,只暗香浮动”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花香的飘散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蝴蝶的出现则带来了一丝梦幻的色彩,然而“蝶难栖不成仙梦”则暗示了现实的无奈,梦境的虚幻。接下来的“绣阁人人,误把玉纤拈弄”,则引出人们对于美的误解,似乎华丽的表象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意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结尾部分提到的“帘栊如画”,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仿佛画卷徐徐展开,展现出春天的美丽和人们对美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压阑干:春天的气息沉甸甸地压在栏杆上,暗示春的到来。
- 是否红围翠拥:询问春天是否被红花和翠柳环绕,表现出对春天美景的渴望。
- 夕阳收月明相送:夕阳和月亮的交替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带有一种送别的情感。
- 疏疏密密,只暗香浮动:花朵的稀疏和密集中,只有淡淡的香气在飘荡,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蝶难栖不成仙梦:蝴蝶难以栖息,无法成就梦中的仙境,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失落。
- 绣阁人人,误把玉纤拈弄:绣楼中的人们误认为华丽的表象就是真实的美。
- 满罗衣筛来无缝:形容华丽的衣裳,却没有一丝缝隙,隐喻表象的空洞。
- 帘栊如画,问描将几种:窗帘如同画作,询问用几种颜色来描绘,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 抵十幅生绡清供:形容其美丽的程度,值得十幅生绡清供,表现出对美的赞美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气息比作重量,生动形象。
- 拟人:夕阳和月亮被赋予了送别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新的开始。
- 夕阳:时间流逝的象征,同时也带有送别和怀旧的意味。
- 蝴蝶:美丽与梦幻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绣阁:华丽的表象,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 帘栊:如画一般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压阑干”是什么意思?
- A. 春天的气息沉甸甸地压在栏杆上
- B. 春天的花儿开了
- C. 春天来了
-
“蝴蝶难栖不成仙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蝴蝶的喜爱
- B. 对梦境的失落感
- C. 对春天的渴望
-
诗中“绣阁人人,误把玉纤拈弄”想表达什么?
- A. 对华丽表象的讽刺
- B. 对人们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了自然和人心的感受,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春望》:在描写春景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吴藻的春日欢愉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吴藻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