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柳 落花》

时间: 2025-01-11 08:41:56

一夜东风,南陌落红吹急。

正芳时、画桥寒食。

秋千庭外,挂游丝百尺。

怎凄凉、粉愁香泣。

半启朱扉,又是青阴如织。

更凝眸、有谁怜惜。

但教飞去,向铜沟流出。

及早透、三春消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夜东风,南陌落红吹急。正芳时画桥寒食。秋千庭外,挂游丝百尺。怎凄凉粉愁香泣。半启朱扉,又是青阴如织。更凝眸有谁怜惜。但教飞去,向铜沟流出。及早透三春消息。

白话文翻译

一夜的东风,吹得南边小路上的花瓣纷纷落下,速度极快。正值花开的时节,画桥边的寒食节气来临。秋千在庭外,悬挂的游丝长达百尺。怎能不让人感到凄凉,花香与愁苦交织。半开着的朱红门扉,映入眼帘的又是如织的青色阴影。再凝望,谁能怜惜这悲伤的情景?只愿那些飞去的花瓣,能流向铜沟,带来早日传来的春天消息。

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与生机。
  • 南陌:南边的小路,暗指春日的美好。
  • 落红:指花瓣,象征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
  • 寒食:指寒食节,春季的节日,常与清明节相连。
  • 游丝:指飘荡的丝线,象征轻柔和无奈。
  • 朱扉:红色的门,象征着门后的美好与期待。
  • 青阴如织:形容阴影的深邃与复杂。
  • 铜沟:可能指古代的河流,寓意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梅芳,明代女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她的诗作常常反映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风中柳 落花》创作于春季,正值寒食节,诗人通过描绘春风的到来和花瓣的飘落,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怜惜。

诗歌鉴赏

《风中柳 落花》是一首充满春意的抒情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凄凉。开篇的一夜东风,迅速吹落的花瓣,勾起了人们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人巧妙地将寒食节的氛围融入其中,展现了节日的清冷与自然的生机形成的强烈对比。

在秋千庭外,游丝百尺的描写中,诗人以细腻的手法展现了春风的轻柔,给人以无限遐想。随后,"怎凄凉粉愁香泣"一句,情感的转折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愁苦,似乎在感叹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令人无法挽留。朱扉半启,青阴如织,增添了一种神秘感,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未言的情感。

整首诗在愁苦与美好之间摇摆,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短暂生命的感慨。这种对比与冲突,充分展示了邵梅芳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在平淡中流露出深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夜东风,南陌落红吹急:春风一夜之间吹来,南边的小道上花瓣迅速飘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事物的变迁。
  • 正芳时画桥寒食:正是花开的时节,画桥旁正值寒食节,暗示着传统节日的氛围。
  • 秋千庭外,挂游丝百尺:庭外的秋千上挂着长长的丝线,描绘出一种轻盈而又无奈的感觉。
  • 怎凄凉粉愁香泣:感叹花香与愁苦交织,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半启朱扉,又是青阴如织:半开的红门映出如织的青色阴影,暗示着内心的复杂情感。
  • 更凝眸有谁怜惜:诗人凝视周围,感到无人理解自己的悲伤。
  • 但教飞去,向铜沟流出:愿那些花瓣能随风飞去,流向铜沟,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流逝的无奈。
  • 及早透三春消息:希望早日传来春天的消息,暗示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美好事物,表达其短暂。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粉愁香泣”表现花的情感。
  • 对仗:如“秋千庭外,挂游丝百尺”,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光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落红: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与短暂。
  • 游丝:象征轻柔与无奈,反映内心情感的细腻。
  • 朱扉:象征着希望与期待的门。
  • 青阴:暗示复杂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寒食节
    • D) 春节
  2. "一夜东风"中东风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冬天
    • C) 春天
    • D) 夏天
  3. 诗人对花瓣的看法是:

    • A) 珍惜
    • B) 漠视
    • C) 欢迎
    • D) 拒绝

答案

  1. C) 寒食节
  2. C) 春天
  3. A) 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与《风中柳 落花》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形成对比,前者表现的是静谧与思乡之情,后者则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感伤。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前者偏向于孤独与思念,后者则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