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奴娇》
时间: 2025-01-26 05:33:16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惜奴娇
作者: 汪东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篱角黄花,劝日向西风醉。
惊心又重阳节底。自怯登高,制不住登高泪。
迢递。恨沧波留人万里。
三径将芜,怎忌了归来计。
人生悟流行坎止。试托无弦,要领取琴中意。
愁悴。金井冷闲啼络纬。
白话文翻译:
在篱笆角的黄花盛开,劝说阳光在西风中尽情畅饮。在这令人惊心的重阳节,心中充满了怯意,无法自制地流下登高的泪水。
遥远的路途,恨那滔滔波浪将我困留千里之外。
三条小径已然荒芜,怎能不惋惜归来的打算。
人生如梦,感悟流转的过程与停滞的坎坷。我试着托付无弦之琴,希望能领悟其中的情意。
愁苦交织,金色的井边冷清,孤独地听着蝉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篱角:指篱笆的角落。
-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通常与登高、赏菊等活动相关。
- 登高泪:指在重阳节登高时因思乡或感伤而流下的眼泪。
- 沧波:形容广阔的水面,暗指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 三径:指家乡的小路,寓意归乡之路的荒废。
- 无弦:指没有琴弦的琴,暗示无法表达心中情感。
- 络纬:指一种昆虫,常在秋夜叫声清晰,象征孤寂。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一个与长寿、登高有关的节日,诗中通过节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著称,作品多描绘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色,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时,诗人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惜奴娇》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作,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描绘了篱角黄花,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通常与登高、赏菊相关,但在诗中却引发了诗人的伤感。诗人自怜其心,无法自制流泪,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接着,诗中“沧波留人万里”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与漂泊的无奈。三径将芜,象征着归乡的艰难与人生的迷茫。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寻找一种寄托,但“无弦”的琴却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
结尾的“金井冷闲啼络纬”,用静谧的意象映衬出诗人的孤寂,夜晚的蝉鸣声令人感到更加清冷与孤独。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由景入情,最终升华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秋天的黄花,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第二句:重阳节的情景让人心生感慨,流露出对时间的无奈。
- 第三句:登高本是传统,但诗人却因感伤而流泪。
- 第四句:遥远的波涛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困扰。
- 第五句:荒芜的小径象征着归乡的无望与人生的迷惘。
- 第六句:试图托付无弦之琴,表达内心的情意却无从发声。
- 第七句:金井之旁的寂静与孤独,进一步加深了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流行,强调无常。
- 拟人:将琴中意象赋予情感,表现对情感的渴望。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重阳节:代表传统与思乡之情。
- 登高泪:象征对人生的感悟与无奈。
- 沧波:象征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三径:代表归乡的希望与失落。
- 无弦琴:象征无法表达的情感与孤独。
- 络纬:象征孤独的陪伴与夜晚的清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三径将芜”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家乡
- B. 归乡的希望
- C. 生命的荒废
- D. 自然的景色
-
诗中“无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无法表达的情感
- C. 空虚的生活
- D. 传统的文化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秋夕》 (杜甫):描绘了秋天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惜奴娇》都涉及到重阳节的主题,前者更多的是对国家与个人遭遇的感慨,而后者则更侧重个人的内心情感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
以上内容为《惜奴娇》的详细解析与背景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