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余春水生。便须借榻云林馆,卧听仙家鸡犬声。
白话文翻译:
浮云漂浮着,仿佛要带走山峦;桥头的雨过后,春水开始涌动。于是我必须借住在云林馆,躺着听那神仙家里的鸡犬叫声。
注释:
- 浮云:在天空中飘动的云彩,象征着自然的变幻。
- 载:承载、带着。
- 山欲行:山的轮廓在云的掩映下,似乎要移动。
- 桥头:桥的尽头,指景物的具体位置。
- 雨余:雨过之后。
- 春水生:春天的水开始涌动,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借榻:借用床榻,指借宿。
- 云林馆:指的是隐居的地方,环境宁静。
- 卧听:躺着倾听,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仙家:神仙的家,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 仙家:常用于古代诗词中,指代隐逸的高人或修道者,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和脱离世俗的追求。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字廷秀,号云林,生于浙江。杨维桢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渴望逃避现实,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通过对雨后云林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雨后云林图”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生动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浮云”、“春水”展现出雨后的生机,浮云仿佛承载着大山的重量,暗示着自然的壮丽与变化。桥头的春水则象征着生机的复苏,给人以希望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选择了借宿在“云林馆”,这不仅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在这里,诗人可以“卧听仙家鸡犬声”,这句中包含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云载山山欲行:浮云在天空中漂浮,似乎要将山带走,表现出自然的动态与变化。
- 桥头雨余春水生:桥头的雨停了,春天的水开始流淌,象征着生机的复苏。
- 便须借榻云林馆:诗人希望借住在安静的云林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卧听仙家鸡犬声:躺着倾听神仙家里的鸡犬声,呈现出一种悠闲宁静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承载的东西,增强了自然的形象。
- 拟人:春水被赋予生命,暗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着变化和虚幻。
- 春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云林馆:隐喻清幽和自然的栖息地。
- 鸡犬声:象征着简单而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云载山山欲行”的意思是: A. 浮云在飘动
B. 浮云似乎要带走山
C. 山的轮廓消失了 -
诗人借宿的地方叫: A. 山庄
B. 云林馆
C. 仙家 -
“卧听仙家鸡犬声”表现了诗人: A. 对世俗的留恋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喧闹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杨维桢的《雨后云林图》和王维的《鹿柴》都是描绘自然景象的佳作,但前者更注重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