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凌波仙图
帝子乘风下九疑,
含情欲去更迟迟。
独怜江草年年长,
曾见凌波解佩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仙子(帝子)乘着风从九疑山下凡,心中满是情意,却迟迟不愿离去。我独自怜惜江边的青草,年年长绿,曾经见过那位仙子在水波上解下佩饰的时刻。
注释:
- 帝子:指的是美丽的仙子或神女,常用于古诗中描绘女性的优雅和美丽。
- 九疑:传说中的山名,常与道教文化有关,象征着神秘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 含情:含有深情,表现出诗人对仙子的留恋与情感。
- 江草:江边的草,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岁月的流逝。
- 凌波:比喻在水面上行走的仙子,常用于描绘轻盈的姿态。
- 解佩:解下佩饰,象征着某种情感的表达或告别的仪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子华,号阮山,生于南宋末年,因家境贫寒,曾为官,后辞官归隐。他的诗歌以清丽、婉约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为题材,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创作背景:
《题凌波仙图》是杨维桢在看到一幅描绘仙子的画作后所作,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伤。诗中表现了对仙子和自然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仙子从九疑山乘风而下,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首句“帝子乘风下九疑”不仅描绘了仙子的飘逸姿态,更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的美感。接下来的“含情欲去更迟迟”,则生动地展示了仙子内心的情感挣扎,虽欲离去,却又不舍。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令人感同身受。
后两句“独怜江草年年长,曾见凌波解佩时”则通过对江草的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维系。江草的年年长青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而“曾见”则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在此将个人情感与自然之景结合,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思考,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离去的哀伤。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子乘风下九疑:开篇直接引入主题,描绘仙子从九疑山乘风而下,表现出她的高贵和脱俗。
- 含情欲去更迟迟:描写仙子内心的情感,虽有离去之意,却因对人间的留恋而犹豫不决。
- 独怜江草年年长:诗人独自怜惜江边的草,年年不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曾见凌波解佩时:回忆曾见仙子在水波上解下佩饰的瞬间,充满了怀旧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仙子比作“帝子”,增强了她的神秘感与高贵感。
- 拟人:江草被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情。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仙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美好时光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子:象征着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代表美好与纯洁。
- 九疑:代表高远、神秘的境界,增强了作品的幻想色彩。
- 江草:代表自然生命的延续,隐喻着人类情感的恒常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帝子”指代的是什么? A. 美丽的仙子
B. 王子
C. 农民
D. 士人 -
诗中提到的“九疑”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传说中的山
C. 一种动物
D. 一种乐器 -
“含情欲去更迟迟”中“含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伤心
B. 留恋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更强调个人的壮丽与豪情,反映李白的个性。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题凌波仙图》的怀念有所不同,侧重于人际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