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怀古率堵无傲同赋》

时间: 2025-02-04 15:28:25

天山乳凤飞来小,南渡衣冠又六朝。

劫火自焚杨琏塔,箭锋犹抵伍胥潮。

磷光夜附山精出,龙气秋随海雾消。

惟有宫人斜畔月,多情还自照吹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塘怀古率堵无傲同赋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天山乳凤飞来小,
南渡衣冠又六朝。
劫火自焚杨琏塔,
箭锋犹抵伍胥潮。
磷光夜附山精出,
龙气秋随海雾消。
惟有宫人斜畔月,
多情还自照吹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山之上有飞来的乳白色的凤,象征着吉祥,而南渡的衣冠又让人想起了六朝的繁华。历史的劫火自焚了杨琏塔,然而箭头的锋芒依然抵挡着伍胥潮的汹涌。夜晚的磷光照耀着山中精灵的出现,龙气在秋天随海雾而消散。唯有那斜倚在月光下的宫女,仍然在多情地吹奏着箫,映照出她的孤独与思念。


注释:

  • 天山乳凤:天山上飞来的凤,象征吉祥和美好。
  • 衣冠:指古代的衣服和帽子,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和风雅。
  • 杨琏塔:指的是一座名塔,因火灾而毁灭,象征历史的无情。
  • 伍胥潮:伍胥是指春秋时期的名将,潮水暗指战斗的激烈。
  • 磷光:夜晚微弱的光辉,多指幽灵或仙境的光辉。
  • 龙气:传说中龙的气息,象征着祥瑞和力量。
  • 宫人:指古代皇宫中的女子,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典故解析:

  • 六朝: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个朝代,文化繁荣,风流人物辈出。
  • 伍胥:春秋时期的名将,曾为吴国出征,代表着英勇和不屈。
  • 杨琏塔:历史上著名的塔,因劫火而毁,象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生于浙江,精通诗文,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历史感慨,风格清新、深沉。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怀古的方式,寄托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钱塘怀古率堵无傲同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情感共鸣的作品。通过描绘天山的美景和六朝的辉煌,诗人不仅回顾了历史的风貌,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中提到的“劫火自焚杨琏塔”点明了历史的变迁和无情,映射出诗人对文化遗产的珍惜和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诗的最后两句“惟有宫人斜畔月,多情还自照吹箫”则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宫女在月光下的独奏,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思念与情感。整体而言,诗歌通过自然和历史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山乳凤飞来小:描绘天山的美丽,暗喻吉祥之意。
  2. 南渡衣冠又六朝:提到六朝的文化盛景,反映出历史的辉煌。
  3. 劫火自焚杨琏塔:历史的劫难让名塔毁灭,象征文化的脆弱。
  4. 箭锋犹抵伍胥潮:对比历史的激烈与不屈精神。
  5. 磷光夜附山精出:夜晚的光辉与神秘,隐喻着自然的灵动。
  6. 龙气秋随海雾消:龙气的消散象征着祥瑞的失去。
  7. 惟有宫人斜畔月:宫女的孤独与思念,成为诗中情感的核心。
  8. 多情还自照吹箫:宫女的箫声与月光相映,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回望历史的兴衰,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山:象征高耸与庄严,代表自然的伟大。
  • 乳凤:象征吉祥与美好,寓意着希望与新生。
  • 杨琏塔:历史的象征,代表文化的传承和脆弱。
  • 宫人:孤独与思念的象征,代表情感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朝”是指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朝
    • B. 宋朝
    • C. 魏晋南北朝
  2. “劫火自焚杨琏塔”中的“劫火”指代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战争
    • C. 文化的消逝
  3. 诗的最后两句中,宫人做了什么?

    • A. 唱歌
    • B. 吹箫
    • C. 跳舞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
  • 《夜泊牛头》(李白):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描写。

诗词对比

  • 《钱塘怀古》《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钱塘怀古》则融合了历史的感慨与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