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国公》
时间: 2025-02-04 15:3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鄂国公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玄武门前人蹀血,
虬须天子谏凶孽。
谁开贞观太平功,
夺朔将军三寸铁。
三寸铁,鄂国公,
将军真有回无功。
呜呼,海池一语开天听,
手敕亲颁宫府定。
人知房杜掌经纶,
谁识将军善词命?
善词命,万古之无谁与并?
白话文翻译:
在玄武门前,鲜血淋漓,
虬须的天子谏言凶恶的因果。
谁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
夺取了朔将军的三寸铁器?
三寸铁,鄂国公,
将军真的是有回报却无功劳。
呜呼,海池一句话开启了天听,
手敕亲自颁布宫府的法令。
人们知道房杜掌握经纶,
谁又知道将军善于辞令?
善于辞令,万古以来无人可比。
注释:
- 玄武门:指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一个重要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政治斗争。
- 虬须:形容天子的胡须形状,常用来形容威严的形象。
- 贞观: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象征着治世的太平。
- 三寸铁:指的是兵器,象征着权力和武力。
- 鄂国公:指的是历史人物,将军的称号。
- 海池:可能指某种权威或者指令,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80-135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物,常兼有历史感和政治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反映了对权力斗争的不满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诗歌鉴赏:
《鄂国公》以玄武门的鲜血为引子,开篇便展示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权力和忠诚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提及“谁开贞观太平功”时,不禁让人反思历史的功过是非。鄂国公在这里象征着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英雄,虽然他们曾经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却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和回报。诗中提到的“善词命”,则是强调了语言的力量与智慧,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而真正的智慧却难得被人们所识。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反思与探讨。杨维桢在诗中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更关注言辞的力量与历史的公正,表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玄武门前人蹀血:暗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鲜血象征着权力斗争的残酷。
- 虬须天子谏凶孽:天子在朝堂上谏言,指责那些凶恶的行为,表现出权力的对立。
- 谁开贞观太平功:对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提出质疑,表达对历史功过的深思。
- 夺朔将军三寸铁:象征权力的斗争,暗指历史人物的成败。
- 三寸铁,鄂国公:将军虽有武力,但却无功名,形成对比。
- 呜呼,海池一语开天听:强调权威的语言对历史的影响。
- 人知房杜掌经纶:提到历史上著名人物,形成对比,突出鄂国公的隐没。
- 谁识将军善词命?:质疑历史的公正与认知。
- 善词命,万古之无谁与并?:强调真正的智慧与才能常常被忽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谁开贞观太平功,夺朔将军三寸铁”,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公正。
- 象征:三寸铁象征权力,鄂国公象征被遗忘的英雄。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反映了对权力斗争与历史公正的思考,表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鲜血:象征着权力争斗的残酷和历史的悲剧。
- 三寸铁:象征着武力和权力,反映战争的本质。
- 海池:象征着权威和真理的启示,反映出智慧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玄武门”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权力斗争
- C. 自然风光
-
填空题:诗中提到“善词命”,指的是历史上被__的人物。
-
判断题:整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是/否)
答案:
- B
- 忽视
- 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鄂国公》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都涉及历史与战争,但杨维桢更侧重于政治斗争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表现战争带来的民生苦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历史中的诗歌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