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甓社诸湖,进退格,东西长七十里,南北阔》
时间: 2025-02-04 15:34: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爱淮中掌似平,忽逢巨浸却心惊。
怪来万顷不生浪,冻合五湖都是冰。
碧玉湖宽容我到,白银地滑没人行。
兹游只道清无价,清杀诗翁老不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诸湖的情景。诗人爱的是淮河中平静的湖面,然而却在此遇到巨大的水流,心中感到惊恐。令人奇怪的是,广阔的湖面上竟然没有涌起波浪,五湖都结成了冰。碧玉般的湖面宽阔得容纳我来,白银一样的冰面滑得没有人敢走。如今我这次游玩只觉得这里的清澈无价,清澈得让老诗人我感到无比疲惫。
注释
- 淮中:指淮河流域。
- 巨浸:指大水涌来。
- 万顷:形容湖面广阔。
- 冻合:这里指冰冻成一体的状态。
- 碧玉湖:比喻湖水清澈如碧玉。
- 白银地:形容冰面光滑,像白银一样。
- 清无价:这是对清澈湖水的赞美,称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因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风格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历诸湖时,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感悟。在经历了巨大的水流和冰封的湖面后,诗人深刻体会到自然的奇妙与无常,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清澈湖水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过甓社诸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湖泊之间的游历体验。开头两句以“为爱淮中掌似平”引入,表现出诗人对淮河平静湖面的喜爱,然而很快转入“忽逢巨浸却心惊”,在瞬间的变化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恐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怪来万顷不生浪”则进一步强调了湖面的静谧与广阔,尽管有巨浸,但湖面依旧宁静如初。诗人在这里不仅描述了自然的状态,也引发了对生命与环境的思考。
“冻合五湖都是冰”句中,诗人用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冬季湖面的景象,向读者传达出一种寒冷的感受,而“碧玉湖宽容我到,白银地滑没人行”则将湖水的清澈与冰面的光滑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绝美的自然景观,充满了诗意。最后两句“兹游只道清无价,清杀诗翁老不胜”表达了诗人对这清澈湖水的无比向往,甚至感到疲惫不堪,情感深沉而真挚。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诗人内心的感受,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细腻与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爱淮中掌似平:表达诗人对淮河平静湖面的喜爱,形象地描绘了湖面如掌心般平静。
- 忽逢巨浸却心惊:突如其来的大水让诗人感到恐慌,展示了自然的无常。
- 怪来万顷不生浪:即使有巨浸,湖面仍然没有波浪,神秘而安静。
- 冻合五湖都是冰:描绘冬季湖面结冰的情景,生动形象。
- 碧玉湖宽容我到:湖水清澈如碧玉,宽广无垠,展现自然之美。
- 白银地滑没人行:冰面如白银光滑,没人敢在其上行走,表现出冰的寒冷与危险。
- 兹游只道清无价:此行游玩,只觉得清澈的湖水是无价之宝。
- 清杀诗翁老不胜:清澈的湖水让老诗人感到无比疲惫,感情真挚而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玉湖”、“白银地”,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万顷不生浪”,通过夸张表现湖面的静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湖泊的美丽与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神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河:象征着平静与生活的源泉。
- 湖面: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巨浸: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化与挑战。
- 冰:象征着寒冷,体现自然的严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哪条河流的湖面表示喜爱?
- A. 长江
- B. 淮河
- C. 黄河
-
诗中用来形容湖水清澈的比喻是哪个?
- A. 碧玉
- B. 玻璃
- C. 珍珠
-
诗人感到“心惊”的原因是什么?
- A. 巨大的水流
- B. 高山
- C. 暴风雪
答案
- B. 淮河
- A. 碧玉
- A. 巨大的水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李白的自然诗:杨万里的诗歌更多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李白的自然诗则往往表现出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