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船过苏州二首
作者:杨万里
垂近姑苏特转湾,
盘门只隔柳行间。
望来望去何时到,
且倚船窗看远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船上经过苏州时的情景。船行至姑苏附近时,特意转了个湾,盘门就在柳树之间隔着。作者在船上不断期盼何时能到达目的地,此时便依靠在船窗上,远望那遥远的山峰。
注释:
字词注释:
- 垂近:靠近,接近的意思。
- 姑苏:古称苏州,江南著名的水乡城市。
- 特转湾:特别转了个弯,形容水路的弯曲。
- 盘门:指苏州的一个著名城门,周围环境幽美。
- 柳行:柳树成行,形容柳树成片的美丽景象。
- 倚:依靠,靠在某物上。
- 船窗:船上的窗户,供乘客观景用。
典故解析:
- 姑苏:历史悠久的城市,盛产文人墨客,常为诗词所咏。
- 盘门:古城门,历史上是防御和交通的重要设施,现今是苏州的一个旅游景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游、范成大并称“南宋三大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语言精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游历江南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旅行中的期盼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杨万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开篇“垂近姑苏特转湾”,让人感受到舟行水上的悠然自得,船只在水面轻轻摇曳,仿佛能听到水波的声音。接下来的“盘门只隔柳行间”则不仅描绘出苏州独特的地理特点,还渗透出诗人对城市文化的向往与追忆。
“望来望去何时到”,传达出一种幽怨的情绪,似乎在表达旅途中的焦急与期待。这种情感的转折,让读者感受到旅行的辛苦与愉悦交织。最后一句“且倚船窗看远山”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深切眷恋,倚窗远眺,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不仅呈现了自然的美,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人生旅途的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近姑苏特转湾:诗人描述船行至姑苏附近,特意转了个湾,体现出水乡的曲折与灵动。
- 盘门只隔柳行间:形象描绘了盘门与柳树的相对位置,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望来望去何时到:表达了诗人对目的地的渴望与旅行中难免的焦虑。
- 且倚船窗看远山:最后一句通过远望山景,展现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望来望去”与“倚船窗看”,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
- 意象:柳行、远山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视觉体验。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行过程中的景色与心情,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一种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姑苏:象征江南的文化与美丽。
- 柳行:代表柔美、婉约的自然风光。
- 远山:象征着理想和远方,寄托着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姑苏”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南京
B. 苏州
C. 杭州
D. 上海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与旅行感悟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亲情的思念 -
“望来望去何时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焦急与期待
C. 无奈
D. 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杨万里的诗更具生活气息,关注细节,表现出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词概论》
- 《中国古典诗歌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