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周鲠臣浩斋》

时间: 2025-04-27 10:29:32

浩翁曲肱一浩斋,焉吞廊庙与蒿莱。

此翁定复死不死,旧斋又新有贤子。

斋前种树初如椽,如今过云欲造天。

作人谁无半点气,草动风惊便心醉。

回山倒海不关身,古人与我各何人。

杉溪老人是翁友,拈出问渠渠领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周鲠臣浩斋

浩翁曲肱一浩斋,
焉吞廊庙与蒿莱。
此翁定复死不死,
旧斋又新有贤子。
斋前种树初如椽,
如今过云欲造天。
作人谁无半点气,
草动风惊便心醉。
回山倒海不关身,
古人与我各何人。
杉溪老人是翁友,
拈出问渠渠领否。

白话文翻译

浩翁在他的浩斋中安然自得,
他可以吞下朝廷与田野的纷争。
这位老翁或许早已不再,但他却永存,
旧斋又新添了智者的弟子。
斋前的树木,刚种下时如同椽子,
如今已长得高耸入云,似乎要直冲天际。
做人谁会没有一点心气,
草木一动风声起便让人心醉神迷。
山川倒海的景象与我无关,
古人与我又有何干?
杉溪的老人是翁的朋友,
他提问的时候,渠能够领会吗?

注释

  • 浩翁:指周鲠臣,诗中称其为浩翁,意指他在浩斋中沉静自得。
  • 廊庙与蒿莱:廊庙指朝廷与官僚事务,蒿莱指田野与草木,象征政治与自然。
  • 贤子:指有才德的弟子。
  • 欲造天:形容树木生长得高大,似乎要触摸天空。
  • 半点气: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点志气。
  • 回山倒海:形容壮阔的自然景象。
  • 杉溪老人:指周鲠臣的朋友,可能是与他有过交往的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其诗风清新自然,极具个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表达对周鲠臣浩斋的赞美以及对老友的思念之情。浩斋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周鲠臣的浩斋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与思念之情。开篇的“浩翁曲肱一浩斋”,描绘出周鲠臣在浩斋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似乎超越了世俗的纷扰。接下来的“焉吞廊庙与蒿莱”,则暗示了周鲠臣对政治与自然的超脱态度,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哲学。诗中提到的“旧斋又新有贤子”,不仅反映出周鲠臣的教育成果,也昭示着思想的传承与延续。

随着诗句的展开,杨万里通过“斋前种树初如椽”,生动地描绘了浩斋的环境与时光的变迁,树木的成长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而“作人谁无半点气”,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最后,诗中提到的“杉溪老人是翁友”,不仅是对友谊的肯定,也是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时间的流逝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诗人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得以升华,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浩翁曲肱一浩斋:描绘了周鲠臣在浩斋中舒适的姿态,表现出他的安闲自得。
  2. 焉吞廊庙与蒿莱:表达了他对政治与自然的淡然态度,似乎可以包容一切。
  3. 此翁定复死不死:暗示了周鲠臣的思想将永远流传。
  4. 旧斋又新有贤子:新的弟子在传承老一代的智慧。
  5. 斋前种树初如椽:生动描绘了时光流逝与生命成长。
  6. 如今过云欲造天:树木长得高大,象征着追求与理想。
  7. 作人谁无半点气:人都有志气与追求。
  8. 草动风惊便心醉:自然的细微变化也能引发心灵的震撼。
  9. 回山倒海不关身:强调个人超然的态度。
  10. 古人与我各何人:对古人与自我的思考,反映了孤独感。
  11. 杉溪老人是翁友:提及友人,增强了诗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的生长比作追求理想的象征。
  • 拟人:赋予自然草木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回山倒海”,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了意象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周鲠臣的敬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浩斋:象征理想生活的空间,与世俗隔绝。
  • 树木:象征生命与希望的延续。
  • 草动风惊:自然的细微变化,代表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感悟。
  • 山海:代表广阔的自然,突显个人的渺小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浩翁”指的是谁?

    • A. 杨万里
    • B. 周鲠臣
    • C. 杉溪老人
    • D. 古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作人谁无半点气”,表达了__的情感。

  3. 判断题:该诗主要描述了政治与自然的关系。(对/错)

答案

  1. B
  2. 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杨万里《题周鲠臣浩斋》 vs. 杜甫《登高》
    • 两首诗都强调了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杨万里的诗更为清新自然,杜甫则带有更多的历史感与沉重情绪。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