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霜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53:10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霜二首 其二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白话文翻译:

此诗描写了秋冬之际,清霜侵袭的夜晚,诗人感到寒冷和生病。夜深人静,霜气逼近窗扉,诗人在炉火旁坐着,感受到温暖,耳边隐约传来树叶飘落的声音。诗人看到蕉叶和衣物堆满了箱子,时光流逝,听到砧杵的声音催促着衣物的准备。最后,诗人起身查看庭前的草,发现松竹依然如故,未觉有异。

注释:

  • 清霜:指清冷的霜,象征着寒冷的天气。
  • 欺客病:清霜使客人感到寒冷,暗示诗人的身体不适。
  • 乘夜逼窗扉:在夜晚霜气逼近窗户和门。
  • 坐睡依炉暖:坐在炉火旁取暖,享受温暖的惬意。
  • 细声闻叶飞:耳边听到树叶飘落的细微声音。
  • 蕉絺空满箧:蕉叶和衣物堆满了箱子。
  • 砧杵旋催衣:听到砧杵的声音,暗示着家庭的忙碌。
  • 松筠未觉非:松竹在霜冻中依然生机勃勃,未有异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苏轼之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和诗作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的感受。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咏霜二首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霜降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诗中,清霜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开篇“清霜欺客病”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身体不适,仿佛寒霜在无情地侵犯着他。通过“乘夜逼窗扉”,诗人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无奈的心境。

而“坐睡依炉暖”则展现了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对比,诗人在炉火旁感受到一丝安慰,但耳边“细声闻叶飞”的声音又让他感到孤独,仿佛这寂静的夜晚也在提醒他岁月的流逝。接下来的“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不仅刻画了家庭的繁忙,也暗示着生活的琐碎和责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最后一句“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则是诗人从内心的孤寂中走出,看到庭前的松竹依然挺拔,仿佛在告诉他生活依旧、生命顽强。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兼具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霜欺客病”:寒霜侵袭使人感到病痛,表达了诗人因寒冷而生的无奈。
    • “乘夜逼窗扉”:霜气在夜晚逼近,营造出一种寒冷、孤独的氛围。
    • “坐睡依炉暖”:在炉火旁得以取暖,体现了对温暖的渴求。
    • “细声闻叶飞”:耳边的飘落声增加了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感。
    • “蕉絺空满箧”:蕉叶和衣物的堆积,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繁忙。
    • “砧杵旋催衣”:砧杵的声音暗示着生活的忙碌,生活的继续。
    • “起看庭前草”:起身查看庭前,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关心。
    • “松筠未觉非”:松竹依旧,传达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变。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清霜”比喻寒冷的侵袭,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霜描绘成“欺”客,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寒冷与孤独中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寒冷、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 炉火:象征温暖与安全感。
  • 叶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蕉絺:代表生活的琐碎与繁忙。
  • 松竹:象征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霜欺客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愉悦
    • B. 悲伤
    • C. 无奈
    • D. 兴奋
  2. “坐睡依炉暖”中的“炉暖”主要象征什么?

    • A. 温暖的家庭
    • B. 秋冬的来临
    • C. 诗人的病痛
    • D. 自然的冷酷
  3. 诗的最后一句“松筠未觉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过往的怀念
    • B. 对生命的坚定信念
    • C. 对孤独的沉默
    • D.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杜甫的《春望》、王维的《鹿柴》,这些作品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诗词对比: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咏霜二首》,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但苏轼更偏向于哲理性思考,苏辙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