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山之间,野水之滨。
礼乐声明,孰见孰闻。
祖庙之严,君臣则存。
失而不图,民以罔观。
白话文翻译
在深山之间,野水的边缘,礼乐的声响回荡,谁能见到,谁又能听到呢?祖庙的庄严,君臣的存在依赖于此。如果失去这些而不追求,百姓将无所依托。
注释
- 深山:指偏远的山林,象征着宁静与隐秘。
- 野水:指自然流淌的河流,暗示自然环境的原始与纯朴。
- 礼乐:古代指礼仪和音乐,代表着文明与秩序。
- 声明:声响,指礼乐的回响。
- 祖庙:指祭祀祖先的庙宇,象征着传统与历史。
- 君臣:指国家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强调其关系的稳定。
- 失而不图:如果失去了就不去追求,意味着对传统的忽视。
- 罔观:指百姓无所依托、无从看待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均有成就,尤其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颇具影响力,主张理学思想,倡导清新自然的文学风格。
创作背景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是苏辙在奉命出使契丹时所作,主要表达对国家、文化及其传统的思考和感慨。此诗是其中的一首,反映了对礼乐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深山与野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诗人借助“礼乐声明”这一意象,强调了文明社会中礼仪和音乐的重要性,暗示在社会动荡或远离文明的环境中,这些文化的声音将变得微弱和被忽视。祖庙的庄严象征着传统与历史的延续,表达了对君臣关系的重视。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揭示出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若失去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百姓将无所依托,社会将陷入无序的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深山之间,野水之滨:描绘出一幅自然宁静的图景,暗示诗人身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 礼乐声明,孰见孰闻:反映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文化的声音变得愈加微弱,令人感到无奈。
- 祖庙之严,君臣则存:指出祖庙的重要性,强调君臣关系的稳定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尊重之上。
- 失而不图,民以罔观:警示如果失去对这些传统的重视,民众将会感到迷茫无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深山”与“野水”,形成了默契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 象征:祖庙象征着文化传统,反映出对社会基础的思考。
- 反问:通过“孰见孰闻”表达对传统被遗忘的担忧,增强了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警示人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应忽视根植于社会的礼乐文化。诗人希望通过对传统的怀念,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意象分析
- 深山: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也暗示着孤立的境况。
- 野水:代表着自然与原始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 礼乐:象征着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与道德的教诲。
- 祖庙: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礼乐声明”的意思是: A. 声音宏大
B. 文明的象征
C. 无人听见
D. 以上皆是 -
“失而不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传统的忽视
B. 对未来的渴望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社会的失望 -
诗中提到的“祖庙”象征着什么? A. 传统文化
B. 国家力量
C. 人民信仰
D. 自然环境
答案:1. D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苏辙更侧重传统文化的反思,而杜甫则强调国家的动荡与民生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苏辙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