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广州支使王拾遗》

时间: 2025-01-27 03:25:05

明时应不谏,天幕称仙才。

聘入关中去,人从帝侧来。

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

几度陪旄节,营巡海色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时应不谏,天幕称仙才。
聘入关中去,人从帝侧来。
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
几度陪旄节,营巡海色回。

白话文翻译:

在明智的时代,劝谏是没有用的,天上的幕布似乎称颂着仙人的才华。
被任命到关中去,身边的人都是从皇帝身边来的。
诗人的窗前盛满了岛屿的景色,檄文和盾牌在风雷中闪耀。
多少次陪伴着旄节,巡游在海色的回旋中。

注释:

  • 明时:指明智的时代。
  • 不谏:不劝谏。
  • 天幕:天上的幕布,象征广阔的天空。
  • 仙才:仙人的才华。
  • :被任命。
  • 关中:指陕西关中地区。
  • 帝侧:指在皇帝身边。
  • 诗窗:诗人的窗前,象征诗人的视野。
  • :丰富、充满。
  • 檄盾:檄文和盾牌,象征战争和政令。
  • 旄节:旄头的节,古代军旗的装饰。
  • 营巡:营地的巡游。
  • 海色:海的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时事的敏感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盛世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感慨及个人的游历经历,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上广州支使王拾遗》是曹松在赴广州任职途中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开篇“明时应不谏”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无奈,认为在明智的时代劝谏是没有意义的,反映了对政治现实的无力感。随后提到“天幕称仙才”,既表达了对才能的向往,也暗示了在现实政治中难以施展的无奈。

“聘入关中去,人从帝侧来”则展示了诗人即将被任命的背景,以及在权力中心周围的竞争与复杂关系。“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则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世界,诗的窗前风景如画,而檄文与盾牌的映照则暗示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与军事的紧张。

最后一句“几度陪旄节,营巡海色回”体现了诗人在官场中的经历与磨砺,陪伴着军旗的巡游,似乎在映射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云变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时应不谏”:在明智的时代,劝谏似乎是多余的,反映出对政治权力的无奈。
  2. “天幕称仙才”:天空广阔,似乎在赞美那些有才能的人,暗示对理想的追求。
  3. “聘入关中去”:被任命到重要的地区,暗示了诗人即将踏入官场。
  4. “人从帝侧来”:身边的人都是从皇帝身边来的,体现出官场的复杂与竞争。
  5. “诗窗盛岛屿”:诗人的视野中充满了美丽的景色,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
  6. “檄盾照风雷”:檄文与盾牌闪耀在风雷之中,暗示着战争与政令的紧迫。
  7. “几度陪旄节”:多少次陪伴着军旗,体现出诗人在军中经历的艰辛。
  8. “营巡海色回”:巡游在海色中,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代比作明智的时光,形象生动。
  • 对仗:如“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 象征:檄文、盾牌象征着政治与战争的压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时局的感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以及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幕:象征广阔的天地与理想的追求。
  • 仙才:象征才华与理想化的人物。
  • 檄盾:战争与权力的象征。
  • 旄节:军旗,象征荣誉与责任。
  • 海色:象征广阔的未来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时应不谏”的意思是: A. 劝谏是有用的
    B. 劝谏是没有意义的
    C. 时光是美好的
    D. 劝谏是必要的

  2. “檄盾照风雷”中“檄盾”指的是: A. 诗歌与音乐
    B. 政令与战争
    C. 风景与气候
    D. 友谊与信任

  3. 诗人即将被任命的地方是: A. 广州
    B. 关中
    C. 海边
    D. 山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可以将曹松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更多地探讨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而后者则表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个人的壮志。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展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共通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