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寒夜呈进士许棠》

时间: 2025-02-04 15:45:19

山寒草堂暖,寂夜有良朋。

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

庭垂河半角,窗露月微棱。

俱入论心地,争无俗者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寒草堂暖,寂夜有良朋。
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
庭垂河半角,窗露月微棱。
俱入论心地,争无俗者憎。

白话文翻译:

山中寒冷,草堂却温暖;寂静的夜晚,有知心朋友相伴。
我们读《易经》时,烛光映照高处,煮茶时则取冰块来用。
庭院的河水半掩映在角落,窗外的月光微微透出棱角。
我们一起探讨心灵深处的话题,谁也不愿被世俗所憎恨。

注释:

  • 山寒:指山中天气寒冷。
  • 草堂:用草屋或简陋的房屋,表示清贫的生活。
  • 良朋:指志趣相投、交情深厚的朋友。
  • 读易:指读《周易》,古代的经典书籍,代表着哲理和智慧。
  • 煎茶取折冰:形容生活简单而有趣,茶水取自于冰块。
  • 庭垂河半角:指院子里有一条河水,水边的景象。
  • 窗露月微棱: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棱,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意境。
  • 论心地:讨论内心的真实想法。
  • 俗者憎:指那些世俗的人对不合潮流的事物的鄙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松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的清幽与淡泊,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创作背景:诗作写于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于山中草堂中与好友相聚,体现出他们对高雅思想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然。

诗歌鉴赏:

《山中寒夜呈进士许棠》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和深厚友情的诗作。开篇以“山寒草堂暖”引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即使外界寒冷,内心却因有良友相伴而温暖。接下来的“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描绘了在简朴的环境中,诗人与友人共同享受书香茶韵的宁静时光,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庭垂河半角,窗露月微棱”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山夜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心灵得以安宁。在这份静谧中,诗人与友人交流思想,探讨心灵深处的真谛,表明他们对真理和高尚情感的追求。结尾一句“争无俗者憎”则强调了诗人对世俗的拒绝,表达了一种志同道合者之间的默契与共鸣。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与深邃的主题,展现了文人清雅的生活理想和对心灵交流的重视,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高洁风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寒草堂暖”:外界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对比,突显隐居生活的安逸。
    • “寂夜有良朋”:在寂静的夜晚,有朋友相伴,增添生活的乐趣。
    • “读易分高烛”:与友人一起读书,烛光照亮了他们的智慧。
    • “煎茶取折冰”:生活中充满了自然的乐趣,简单却富有情趣。
    • “庭垂河半角”:描绘庭院的自然景色,展现田园诗的意境。
    • “窗露月微棱”:窗外的月光增添了诗意,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俱入论心地”:二人深入交流,探讨内心的真实想法。
    • “争无俗者憎”:强调对世俗观念的排斥,体现高洁的志趣。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寒冷与温暖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 意象:如“烛光”、“冰”、“月光”等,构成富有画面感的自然意象。
    • 排比:如“读易”、“煎茶”等句式的排列,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清雅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理想。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超然的隐逸生活。
  • 草堂:代表简朴、自然的居住环境。
  • 良朋:象征志趣相投的朋友,友谊的美好。
  • 烛光:象征智慧与思考。
  • :象征自然清新、纯净的生活。
  • 月光:象征宁静、纯洁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主要环境是什么?

    • A. 城市
    • B. 山中草堂
    • C. 海边
      答案:B
  2. 诗人选择与好友讨论哪本经典书籍?

    • A. 《诗经》
    • B. 《周易》
    • C. 《论语》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良朋”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朋友
    • B. 志趣相投的朋友
    • C. 亲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清幽的生活,但侧重于秋天的意境,而曹松的诗则更强调友情与心灵的交流。两者都表现了隐士生活的理想,但在情感的深度与表达的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曹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