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裁生罗,伐湘竹,帔拂疏霜簟秋玉。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徘徊,啾啾赤帝骑龙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用生罗裁制衣物,砍伐湘江边的竹子,轻轻拂动着霜冷的秋季玉色竹席。阳光如红色的镜子般从东方升起,光晕环绕着,就像车轮在空中转动。啾啾的鸟鸣声中,赤帝(古代帝王)骑着龙驾临。
注释
字词注释:
- 裁生罗:裁制轻薄的罗衣。
- 伐湘竹:砍伐湘江旁的竹子,湘竹常用作乐器。
- 帔:指帔帛,即轻薄的衣物。
- 疏霜簟:疏散的霜覆盖在竹席上,形容秋天的清冷。
- 炎炎红镜:形容朝阳的强烈光辉。
- 赤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象征着太阳或光明的力量。
典故解析:
- 赤帝骑龙:赤帝是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骑龙象征着威严和光明,暗示着正义和权威的降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李贺的诗歌常常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华丽,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李贺生活在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富强、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豪情与壮志,同时也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这首诗作可能是他在某个秋季的清晨,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后所创作。
诗歌鉴赏
这首《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开篇以“裁生罗,伐湘竹”引入,细致地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与雅致。生罗的轻盈与湘竹的挺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接着,诗中“炎炎红镜东方开”描绘了阳光从东方升起的壮观景象,光晕如车轮般旋转,给人以美的震撼。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
最后一句“啾啾赤帝骑龙来”则将整个场景升华,赤帝的降临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这种神话式的想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也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整首诗歌以清新脱俗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裁生罗:诗人通过裁制轻盈的罗衣,表现出一种轻快的生活态度。
- 伐湘竹:砍伐竹子,暗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帔拂疏霜簟秋玉:轻轻拂动霜冷的竹席,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秋日气息。
- 炎炎红镜东方开:强烈的阳光如同红色的镜子,从东方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晕如车轮上徘徊:光晕如同车轮般旋转,形象生动,增强了视觉效果。
- 啾啾赤帝骑龙来:最后一句带有神话色彩,赤帝的到来象征光明与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红镜”,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拟人:光晕被赋予了如车轮般的动作,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裁生罗,伐湘竹”,形成音律和谐的对仗句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体现了李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生罗:象征着轻盈与自由。
- 湘竹:象征着坚韧与自然之美。
- 红镜: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赤帝:象征着权威与神性。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裁生罗”指的是什么?
- A. 砍伐竹子
- B. 制作轻薄的衣物
- C. 秋天的霜
-
“炎炎红镜”形象地描绘了什么?
- A. 竹席
- B. 太阳
- C. 龙
-
诗中的“赤帝”象征着什么?
- A. 秋天
- B. 光明与权威
- C. 竹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贺与杜甫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李贺更侧重于奇幻与生动的描写,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