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昼》
时间: 2025-01-10 22:2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昼
作者:李贺 〔唐代〕
朱城报春更漏转,
光风催兰吹小殿。
草细堪梳,柳长如线。
卷衣秦帝,扫粉赵燕。
日含画幕,蜂上罗荐。
平阳花坞,河阳花县。
越妇支机,吴蚕作茧。
菱汀系带,荷塘倚扇。
江南有情,塞北无恨。
白话文翻译:
在朱红的城墙上,春天的更漏声响起,
微风轻拂,催促着兰花在小殿中摇曳。
细草如丝,可以用手理顺,柳枝长得像细线。
卷起衣袖的秦帝,扫去赵燕的粉妆。
阳光透过画帷,蜜蜂飞上罗帷。
平阳的花坞,河阳的花县,
越地的女子在纺织,吴地的蚕在吐茧。
菱角的汀洲系上了带子,荷塘边倚着扇子。
江南的人儿多情,塞北却没有怨恨。
注释:
- 朱城:指红色的城墙,象征春天的到来。
- 更漏转:更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转动意味着时光流逝。
- 光风催兰:光风指春天的温暖风,催促兰花开放。
- 卷衣秦帝:意指衣袖卷起的秦朝皇帝,可能暗指历史人物或象征权力。
- 扫粉赵燕:赵燕可能指代美丽的女子,扫去化妆粉。
- 日含画幕:阳光透过装饰的幕帘。
- 越妇支机:越地的女子在纺织,反映女性的劳动。
- 菱汀系带:菱角洲边系上带子,描绘了水边的美景。
- 江南有情:江南地区的人情味丰富,塞北则相对冷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浓厚的个性和鲜明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创作背景:
《春昼》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李贺的创作高峰期。此时,春天的气息弥漫,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春日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赞美。
诗歌鉴赏:
《春昼》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展现了李贺对于春天的深刻感受与细腻观察。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出一种轻快而愉悦的情绪。朱城的春更声响起,寓意着春天的来临,接着是微风中兰花的摇曳,这些细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草细堪梳、柳长如线的意象,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的温柔与细腻,仿佛可以感受到春风拂面的轻柔。而卷衣秦帝则引发对历史的联想,似乎在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不仅是自然的变化,也是人们心灵的苏醒。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平阳花坞和河阳花县的描绘,展现了南方特有的繁花似锦,而越妇支机、吴蚕作茧则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劳动的美好。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折射出李贺内心的情感世界。江南的温情与塞北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诗的最后一句“江南有情,塞北无恨”,更是引发人对地域差异和人情冷暖的思考,使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春天的景色上,更升华到对人性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朱城报春更漏转:春天来临,朱红的城墙上响起更漏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春的到来。
- 光风催兰吹小殿:温暖的春风轻轻拂动兰花,营造出春日的宁静气氛。
- 草细堪梳,柳长如线:草长得细腻,柳枝绵长如丝,表现出春的细腻与柔美。
- 卷衣秦帝,扫粉赵燕:历史人物秦帝与赵燕的形象交融,暗示权力与美丽的转瞬即逝。
- 日含画幕,蜂上罗荐:阳光透过帷幕,蜜蜂飞舞,描绘出春日的生动与活力。
- 平阳花坞,河阳花县:描写南方的花海,展现春天的繁华。
- 越妇支机,吴蚕作茧:女性的劳动与自然的生命力相结合,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菱汀系带,荷塘倚扇:水边的美景与女子的闲适形成对比,营造出闲适的春日气息。
- 江南有情,塞北无恨:对比江南的温情和塞北的冷漠,反映出地域间的情感差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草细堪梳,柳长如线”,两个短语相互呼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如“柳长如线”,通过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柳枝的细长。
- 拟人:如“光风催兰”,赋予春风以生命,使得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春日生机的赞美。同时,诗中对江南与塞北的情感对比,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城:象征春天的开始。
- 兰花:春日的美丽象征。
- 草细、柳长:春天的细腻与柔美。
- 越妇、吴蚕:展现劳动的美好与生命力。
- 江南、塞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情感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朱城”代表什么季节?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卷衣秦帝”寓意着_____。
-
判断题:诗中“江南有情,塞北无恨”表现了地域间情感差异。(对/错)
答案:
- C
- 权力与美丽的转瞬即逝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贺《春昼》与杜甫《春望》:
- 李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重在描绘自然景色;而杜甫则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愁苦,情感上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李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