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天竺比邱梵名娑羯延主北禅古刹十六韵》
时间: 2025-04-27 18:45: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天竺比邱梵名娑羯延主北禅古刹十六韵
作者: 龙膺 〔明代〕
世阅三千外,程逾十万强。
须弥经日月,沙界饱风霜。
崭崄攀猱狖,岩穷狎虎狼。
佩镰炊石火,洗钵漱冰浆。
赤脚寒无著,华颠岁亦忘。
芜菁烹作糁,毡罽绩为裳。
吹角驱魔鬼,持珠诵法王。
唐音通呗咒,胡语省迎将。
细齿如童龀,庞眉自老苍。
娑婆同印度,膻浊混氐羌。
二伴来殊域,三生话旧邦。
黧皮俱瘦肋,绀目并凹眶。
合掌跏趺惯,垂腰辫发长。
慈悲无怨爱,解脱得清凉。
为说宰官法,偕登选佛场。
北禅金布地,卓锡待支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天竺比丘(僧人)和北禅古刹的敬仰与思考。诗中提到的人生经历、修行的艰辛,以及对佛法的追求,都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 世间的阅历在三千之外,行程超过十万里。
- 须弥山的高峻仿佛能经受日月的洗礼,沙界在风霜中饱受磨难。
- 攀登崭峭的山崖,像猕猴一样,山岩上却也有虎狼的威胁。
- 佩着镰刀煮石火,洗钵漱口用冰浆。
- 赤脚走在寒冷中,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华顶之上岁月也已被遗忘。
- 用芜菁烹煮成粥,毡子编织成衣裳。
- 吹响号角驱赶魔鬼,持珠诵念法王的经文。
- 唐音通晓咒语,胡语则省略迎接将领。
- 细齿如童子,苍老的眉毛却浑浊。
- 娑婆与印度同在,混合着膻臭的氐羌。
- 两伴来自不同的地方,三生三世恍如旧邦。
- 黧黑的皮肤瘦弱,绀色的眼睛凹陷。
- 合掌坐禅习惯,垂腰辫发修长。
- 充满慈悲却没有怨恨与爱,获得解脱享受清凉。
- 为了讲解宰官的法,携手登上选佛的场所。
- 北禅的金色布地,卓锡等待有缘人。
注释
- 须弥:佛教中的神山,象征宇宙的中心。
- 沙界:指沙漠或艰苦的境地。
- 佩镰:带着镰刀,象征修行者的生活。
- 唐音:指汉唐时期的语言或文化。
- 娑婆:指人间或现世,常与印度相提并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膺,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常常融合了对宗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重视,以及诗人对修行生活的感悟。它不仅是对北禅古刹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人生、信仰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开篇以“世阅三千外,程逾十万强”引入,强调人生的旅途与阅历的丰富,展现了作者对修行过程的反思。诗中多次提到自然的艰难与修行的辛苦,如“赤脚寒无著,华颠岁亦忘”,表现出无畏与坚定的信念。诗人在描写修行者的生活时,使用了“芜菁烹作糁,毡罽绩为裳”这样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简朴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对艰难环境的描绘,到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最终达到对慈悲与解脱的领悟。结尾的“北禅金布地,卓锡待支郎”则以期望的语气,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佛法传播的热切。这种对比与对话的形式,使得诗歌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形式上也充满变化,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例如,“须弥经日月,沙界饱风霜”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修行者面对的艰难险阻。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如“赤脚寒无著”对比于“华颠岁亦忘”,前者描绘了修行者的艰辛,后者则体现了内心的淡泊与超然。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吹角驱魔鬼”,通过生动的形象增强了宗教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修行者生活的真实刻画,以及对佛教信仰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慈悲、解脱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须弥:象征佛教的宇宙观,代表着高尚和不屈。
- 赤脚:象征修行者的清贫和坚韧。
- 芜菁:代表简朴的饮食,也是修行生活的写照。
- 慈悲:体现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须弥”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人间的艰难
- C. 佛教中的神山
- D. 诗人的家乡
-
诗中提到的“赤脚寒无著”意指?
- A. 修行生活的艰辛
- B. 追求物质的生活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世俗的厌倦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个人的奋斗
- B. 对佛教信仰的理解
- C. 对爱情的思考
- D. 对家乡的怀念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 《静夜思》:李白的另一首经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龙膺的《赠天竺比丘》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表现修行与人生的艰难中,前者更偏重于宗教信仰的探索,后者则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