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悄悄山钟晚,行行石径幽。
霞光流野暝,树影入溪秋。
鹭起横塘口,马嘶古渡头。
道旁值野叟,因与访龙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山中钟声悄然响起,行走在幽静的石径上。霞光洒落在野外,夜幕渐渐降临,树影映入秋水之中。塘边的白鹭飞起,古渡口传来马的嘶鸣。路旁有位老农,因而与他聊起了龙湫的事情。
注释:
- 悄悄:形容声音轻微,悄无声息。
- 山钟:指山中的钟声,通常是在寺庙中或山上的钟楼发出的。
- 石径:用石头铺成的小路。
- 霞光:日落时分的余晖。
- 流野暝:流动的光辉与渐渐降临的夜幕。
- 树影:树木的影子。
- 溪秋:秋季的溪水,带有清凉之感。
- 鹭:白鹭,一种水鸟。
- 横塘:横跨在塘边。
- 古渡头:古老的渡口。
- 道旁:路旁。
- 值野叟:在田野中工作的老人。
- 龙湫:可能指一种名胜或水流,具体地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一弘,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山水之间,表达了作者在黄昏时分的游历与感悟。背景环境可能是诗人游历时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对生活的哲思。
诗歌鉴赏:
《发适中驿》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作者贺一弘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诗开篇以“悄悄山钟晚”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钟声轻轻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一天的结束。接着,诗人描绘出行走在“石径幽”的情景,突显出宁静与优雅。随着“霞光流野暝”的描绘,诗歌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象唤起了读者的视觉感受。
“树影入溪秋”更是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树影映在秋水中,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体现了秋天特有的清冷与雅致。随后,诗人描写了塘口的白鹭和古渡头的马鸣,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路旁的“值野叟”与诗人交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引出了对“龙湫”的探讨,暗示着对未知的渴望与探索。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与对自然的深情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悄悄山钟晚:山中钟声在黄昏时分悄然响起,营造宁静氛围。
- 行行石径幽:走在幽静的石头小路上,体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 霞光流野暝:夕阳的余晖洒落在田野上,夜色渐渐降临,景色动人。
- 树影入溪秋:树的影子映入秋水,增强了诗歌的秋意。
- 鹭起横塘口:白鹭从塘边飞起,展现了自然生机。
- 马嘶古渡头:古老渡口传来马的嘶鸣,营造出一种乡村生活的气息。
- 道旁值野叟:路旁的老人,象征着田园的生活。
- 因与访龙湫:与老人交谈,表明对自然与人文的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霞光流野”,将光与自然结合。
- 拟人:树影与溪水的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鹭起横塘口,马嘶古渡头”,对称而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态度,传递出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石径:代表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幽深。
- 霞光: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鹭与马:代表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 老农:象征着乡土文化与人文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悄悄山钟晚”的意思是: A. 山中钟声响亮
B. 山中钟声轻微
C. 山中钟声无声 -
“鹭起横塘口”中的“鹭”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水鸟
C. 一种鱼类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
A.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文的思考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发适中驿》均体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于孤独与静谧,而贺一弘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