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谒文公祠》

时间: 2025-01-11 10:57:54

重谒岩祠晓,山云淡欲收。

门庭森竹柏,俎豆肃春秋。

道际明时重,人知正学求。

疏慵虚典教,俯仰益含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谒岩祠晓,山云淡欲收。
门庭森竹柏,俎豆肃春秋。
道际明时重,人知正学求。
疏慵虚典教,俯仰益含羞。

白话文翻译

晨曦中再次拜谒文公祠,山间云雾渐渐要散去。
门前庭院中,苍翠的竹子和柏树生机盎然,祭祀的器具整齐肃穆,仿佛在进行春秋的祭典。
在这条通往明理的道路上,正道被重视,世人都在追求真正的学问。
可我却因懒散而感到羞愧,仰望与俯视间,心中更添一份羞愧。

注释

  • :拜访、参拜。
  • 岩祠:文公祠,供奉文君的庙宇。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代表祭品。
  • 春秋:象征古代的祭祀文化,意指春秋时期的礼仪。
  • 道际:通往正道的道路。
  • 明时:明理的时代,强调道德和知识的重视。
  • 疏慵:懒散、松懈的状态。
  • 虚典教:指空泛的教义和典籍。

典故解析

文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因其德行被后世所推崇,文公祠是用来纪念他与传播其思想的地方。诗中提到的“俎豆肃春秋”展示了古代祭祀的庄重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一弘,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诗风清新,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与人情,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拜谒文公祠时,表达对文公的崇敬以及对自身学问追求的反思,反映了明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及内心的自我审视。

诗歌鉴赏

《重谒文公祠》通过简约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文公的敬仰与自身的自省。开篇的“重谒岩祠晓”,在清晨时分再次前来拜谒,蕴含了诗人对文公的敬重与追思。接着描绘了山间云雾的变化,象征着心境的明朗与清晰。门前的竹柏树木过于苍翠,展现出一种生机与传统的延续,而“俎豆肃春秋”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古代祭祀的庄重与神圣。

在“道际明时重,人知正学求”中,诗人不仅反映了时代对学问的重视,也暗含了对自身学问追求不足的反思。最后的“疏慵虚典教,俯仰益含羞”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古人智慧时的羞愧与无力感,令人深思。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文公祠的拜访,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引发了对自身学习与道德修养的反思,展现了明代士人的文化自觉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重谒岩祠晓:再次拜谒文公祠,说明对文公的崇敬。
    2. 山云淡欲收:描绘清晨的云雾,象征心境的明朗。
    3. 门庭森竹柏:展现祠前的竹木,表达生机与传统的精神。
    4. 俎豆肃春秋:祭祀的庄重,传达对古典文化的尊重。
    5. 道际明时重:强调道德与知识的重要性。
    6. 人知正学求:反映世人对学问的追求。
    7. 疏慵虚典教:自省自身懒散与对古典知识的空泛掌握。
    8. 俯仰益含羞:在对比中愈感羞愧,暗示自我反思的深刻。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门庭森竹柏,俎豆肃春秋”,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美感。
    • 比喻:将清晨的云雾与心境的明朗相联,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全诗主题围绕对文公的敬仰与个人学问追求的自省,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身不足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岩祠:象征传统与文化的根基。
  • 竹柏:代表生机与坚韧,反映对传统道德的坚持。
  • 俎豆:祭祀的庄重象征,体现对历史的敬畏。
  • 明时:象征理想的教育与道德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重谒岩祠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崇敬 C. 忧伤

  2. “俎豆肃春秋”中的“俎豆”是什么? A. 祭品 B. 书籍 C. 食物

  3. 诗人对自身的学问追求有什么感受? A. 满意 B. 羞愧 C. 无所谓

答案

  1. B. 崇敬
  2. A. 祭品
  3. B. 羞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贺一弘的《重谒文公祠》与杜甫的《春望》,二者均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思与个人的自省,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文公的崇敬,后者则更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文公与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