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夕照》

时间: 2025-01-22 07:50:47

高台曾此置黄金,人去台空碧草深。

落日未穷千里望,青山遥映半城阴。

雁将秋色来平野,鸦带寒光过远林。

昭代贤才登用尽,不须怀古动长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台夕照
作者:林环 〔明代〕

高台曾此置黄金,人去台空碧草深。
落日未穷千里望,青山遥映半城阴。
雁将秋色来平野,鸦带寒光过远林。
昭代贤才登用尽,不须怀古动长吟。


白话文翻译

在这高台上曾经放置过黄金,如今人已离去,只有碧绿的草丛在这里生长得深沉。
落日的余晖尚未尽头,可以远眺千里之外,青山在远处映衬着半城的阴影。
大雁带着秋天的气息飞过平坦的田野,乌鸦带着寒光飞过遥远的树林。
过去伟大的贤才已经用尽,不必怀念古人而频频长吟。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台:高大的台阶或平台。
  • 黄金:指的是富贵和繁华的象征。
  • 碧草:指的是绿色的草。
  • 千里望:指远望千里的景象。
  • 青山:指的是远处的山峦。
  • 昭代:指的是古代的贤明时代。

典故解析
“昭代贤才”指的是历史上被广泛赞誉的优秀人才,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环,明代诗人,生于福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深邃的哲理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常常蕴含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金台夕照》创作于林环晚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冀,体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金台夕照》通过对高台、落日、青山、雁、鸦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秋日画面。诗中,诗人以“高台曾此置黄金”开篇,抒发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而“人去台空碧草深”则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落日的景象引导读者从自然景观过渡到内心的感受,诗人借此表达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

随着“雁将秋色来平野,鸦带寒光过远林”的描写,诗人通过鸟类的迁徙,象征性地传达了秋天的来临和生命的轮回。最后两句“昭代贤才登用尽,不须怀古动长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无奈,激发了读者对过往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抒情的细腻,又有哲理的深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台曾此置黄金:描绘高台曾经的辉煌,暗示过去的繁华。
  2. 人去台空碧草深:时间流逝,留下的只有空旷的台及茂盛的草,体现无情的自然与历史的变迁。
  3. 落日未穷千里望:落日的余晖尚未尽头,表现出广阔的视野与长久的思考。
  4. 青山遥映半城阴:青山的影子映在城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悲凉的氛围。
  5. 雁将秋色来平野:秋雁飞过,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6. 鸦带寒光过远林:乌鸦的飞过带来寒意,进一步增强了秋天的感觉。
  7. 昭代贤才登用尽:历史上的贤才已经被用尽,表达对人才匮乏的惋惜。
  8. 不须怀古动长吟:对历史的感慨不需要长时间的怀念,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雁将秋色来平野,鸦带寒光过远林”,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赋予景物以情感深度。
  • 反衬:通过对比过去的繁华与现状的寂静,增强感伤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激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着昔日的辉煌与权势。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自然的力量。
  • 雁、鸦: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台曾此置黄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怀旧
    B. 欢乐
    C. 恐惧

  2. “昭代贤才登用尽”中的“昭代”指的是哪个时期?
    A. 现代
    B. 古代
    C. 未来

  3. 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伤感
    C. 冷漠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金台夕照》与王之涣的《登高》均表达了对人生与时间的感慨,但《登高》更显豪情壮志,而《金台夕照》则更为细腻和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林环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