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

时间: 2025-02-04 15:26:42

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砌雕闹取次登。

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掸灯。

丰碑巨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

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青台殿起层层,
玉砌雕闹取次登。
禁近恩波蒙葬地,
内家香火傍掸灯。
丰碑巨刻书元宰,
碧海红尘问老僧。
礼罢空王三叹息,
自穿萝径拄孤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碧云寺的壮丽景象和作者的游历感受。层层叠叠的丹青台殿矗立,玉石砌成的台阶雕刻精美,游人依次而上。禁寺的恩泽遮掩了埋葬的地方,香火在寺内缭绕,灯光闪烁。丰碑上刻着元宰的功绩,诗人向老僧询问世事,面对碧海红尘,感慨万分。礼拜完毕,感到空虚无奈,沿着小路独自前行,支撑着孤独的藤杖。

注释

  • 丹青:指绘画或绘画艺术。
  • 玉砌:用玉石砌成,形容建筑的精美。
  • 恩波:指恩惠的波动,这里特指寺庙的庇佑。
  • 香火:指寺庙中的香和火,象征信仰和祭祀。
  • 丰碑:指伟大功绩的碑刻。
  • 元宰:指历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
  • 碧海红尘:比喻美好的自然与繁华的尘世。
  • 空王:指空虚的王位或权力。
  • 萝径:指长满藤萝的小路。
  • 孤藤:一根孤独的藤杖,象征孤独和脆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谦益(1606年-1674年),字宗沐,号遐庵,晚号孤云,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名声显赫。钱谦益的诗歌以清丽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流露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碧云寺》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游历碧云寺时,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孤独。此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诗人对权力、荣华富贵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诗歌鉴赏

《碧云寺》以碧云寺的壮丽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诗中层层叠叠的殿宇和雕刻精美的台阶,展现了寺庙的雄伟与庄重。通过对香火和灯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反映出人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灵魂寄托的追求。

丰碑上刻着元宰的功绩,寓意着历史的积淀与传承,提示人们在繁华背后仍需思索历史的教训。诗人对老僧的询问,体现了他对人生与世事的深刻思考,面对碧海红尘,感慨万千,显示出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感。最后,他在礼拜完毕后,感受到内心的空虚,独自穿行于小道,拄着孤藤,象征着对人生孤独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思,深刻而发人深省,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青台殿起层层:描绘寺庙的壮丽景象,层叠的建筑反映出精美的工艺。
  • 玉砌雕闹取次登:用玉石砌成的台阶,雕刻精细,游人依次而上。
  • 禁近恩波蒙葬地:禁寺的庇佑和安宁遮掩了埋葬的地方,暗示历史的厚重。
  • 内家香火傍掸灯:寺内香火缭绕,灯光闪烁,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丰碑巨刻书元宰:丰碑上刻着历史人物的功绩,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碧海红尘问老僧:诗人向老僧询问世事,体现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礼罢空王三叹息:礼拜完后,诗人感到空虚,无奈地叹息。
  • 自穿萝径拄孤藤:独自穿行于小路,支撑着孤独的藤杖,象征孤独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海红尘”比喻自然之美与世俗繁华的对比。
  • 对仗:如“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砌雕闹取次登”,展现了对称美感。
  • 意象:通过“香火”、“丰碑”等意象,传达出宗教信仰与历史传承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碧云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繁华的外表下,隐藏着孤独与空虚的内心,展现了人对信仰和生活的渴望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云寺:象征信仰与精神寄托的场所。
  • 香火:信仰的象征,代表人们对宗教的依赖。
  • 丰碑:历史的象征,提醒人们铭记过去。
  • 孤藤:象征孤独和脆弱,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丹青台殿”指的是什么? A. 画作 B. 寺庙建筑 C. 宫殿 D. 书法作品

  2. “香火”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信仰 C. 权力 D. 知识

  3. 诗人对老僧的询问体现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敬仰 B. 对生活的迷茫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相似。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更侧重于豪放的气质。
  • 《秋夕》(杜甫):描写秋天的孤独与忧愁,与《碧云寺》中的孤独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钱谦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