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人嗟此别,相送出烟坰。
柳色分官路,荷香入水亭。
离歌未尽曲,酌酒共忘形。
把手河桥上,孤山日暮青。
白话文翻译:
老朋友叹息这次分别,送别时我站在烟雾缭绕的地方。
柳树的绿色在官道上分开,荷花的香气飘入水边的亭子。
离别的歌还未唱完,我们举杯共饮,忘却了形体。
在河桥上握手告别,孤山在夕阳下显得苍青。
注释:
- 故人:老朋友。
- 嗟:叹息,感慨。
- 烟坰:烟雾弥漫的地方。
- 官路:官道,指通往京城的路。
- 荷香:荷花的香气。
- 水亭:水边的亭子。
- 酌酒:饮酒,举杯。
- 忘形:忘却了身形,表示陶醉。
- 把手:握手。
- 孤山:指孤立的山,可能是特指某处。
- 日暮:夕阳西下时。
典故解析:
- 柳:在古诗中常象征离别。
- 酌酒:古代人常在送别时饮酒,表达情感。
- 孤山:可能与某处特定的景点有关,象征孤独或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以送别、离愁为主题,风格清新流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送别友人潘三赴京的时刻,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不舍,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友谊与离别情感。
诗歌鉴赏:
《送潘三入京》一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真挚动人的情感,展现了友人离别时的复杂心情。诗的开头以“故人嗟此别”引入,表达了对分别的感慨,紧接着“相送出烟坰”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后面几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柳树的绿意和荷花的香气相映成趣,既有离别的伤感,又透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握手的动作,传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尽管离别在即,但这种情感却能超越时间与空间。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嗟此别:老朋友感慨这次分别,表明离别的沉重。
- 相送出烟坰:送别的地点在烟雾缭绕的地方,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柳色分官路:柳树的颜色与官道的分岔,象征离别的道路。
- 荷香入水亭:荷花香气飘入亭中,描绘美好景象,带有抒情的色彩。
- 离歌未尽曲:离别的歌声尚未唱完,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 酌酒共忘形:举杯共饮,陶醉于情谊中。
- 把手河桥上:在河桥上握手告别,直白而富有感情。
- 孤山日暮青:孤山在夕阳下的青色,营造出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离别的情感。
- 对仗:如“柳色分官路,荷香入水亭”,形成工整的对仗。
- 拟人:用“嗟”来赋予人类情感于离别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表达了对友人潘三的深厚情谊与不舍之情,反映出唐代士人之间的友谊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离别,生机与哀愁交融。
- 荷:寓意清雅,代表美好的情感。
- 酒:象征友情与欢乐,同时也是离别的寄托。
- 河桥:象征分离的界限。
- 孤山: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人”是指谁?
- A. 周瑀
- B. 潘三
- C. 不详
- D. 其他
-
诗中“柳色”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离愁
- C. 兴奋
- D. 忧伤
-
“酌酒共忘形”中的“忘形”是什么意思?
- A. 失去形状
- B. 忘记烦恼
- C. 陶醉于友情
- D. 不再回忆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的情感,但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
- 王之涣《登鹳雀楼》:虽然主题不同,但在对景物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运用意象展现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