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23:28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白话文翻译:

海角和崖山一线倾斜,从今往后这里不再属于中华。更没有鱼腹捐躯的地方,何况还有龙涎漂浮在大海中?遥望关河再也没有汉朝的旗帜,吹响的胡笳声让日月都显得残缺。嫦娥年老无处归去,独自倚在月亮上哭泣着桂花。

注释:

  • 海角崖山:指海的尽头和崖山,象征边疆。
  • 鱼腹捐躯:典出《史记》,指的是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 龙涎:指龙涎香,象征珍贵的东西。
  • 胡笳:指胡人的乐器,象征异族的入侵。
  • 嫦娥:月亮上的仙女,象征孤独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谦益(1627年-1698年),字宗昱,号心斋,晚号梅溪,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抒情见长,风格独特,常反映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朝时期,当时国家遭受外敌侵扰,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失落的悲痛与无奈,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悲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与失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深切忧虑。开头的“海角崖山”便设置了一种边境的孤寂感,暗示着国家的边缘与脆弱。接着提到“鱼腹捐躯”,不仅是对英雄的怀念,也是对当下无能为力的自嘲。诗中“望断关河非汉帜”一句,直接点出汉朝的辉煌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胡人的侵扰,令人感到无奈与悲哀。而最后提到的嫦娥,既象征着孤独的女性,也隐喻着整个中华民族在失去后的无奈与悲伤。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失去的一种痛苦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角崖山一线斜:描绘了边疆的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从今也不属中华:表达对国家丧失的无奈与悲伤。
  3. 更无鱼腹捐躯地:表明如今没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可言。
  4. 况有龙涎泛海槎:强调珍贵之物在动荡中的无奈。
  5. 望断关河非汉帜:指历史辉煌的消失,暗示外族的侵扰。
  6. 吹残日月是胡笳:用胡笳声来描绘当下的苦楚。
  7. 嫦娥老大无归处:嫦娥象征孤独与失落,表现出对家园的思念。
  8. 独倚银轮哭桂花:桂花象征失去的美好,表现了对过往的哀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嫦娥老大”比喻失去家园的孤独感。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如“哭桂花”。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的描绘,表露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深切忧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未来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角崖山:象征边疆的孤寂与无奈。
  • 鱼腹:象征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 龙涎:象征珍贵的失落。
  • 胡笳:象征外族的侵扰与压迫。
  • 嫦娥:象征孤独与失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鱼腹”指代什么?

    • A) 鱼的肚子
    • B) 为国捐躯的英雄
    • C) 鱼的种类
    • D) 海洋的特产
  2. 诗中的“嫦娥”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战争的胜利
    • C) 孤独与失落
    • D) 自然的美丽
  3.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喜悦
    • B) 悲伤与无奈
    • C) 希望
    • D) 愤怒

答案:

  1. B) 为国捐躯的英雄
  2. C) 孤独与失落
  3. B) 悲伤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对国家灾难的感慨,但更强调对战乱的直接描绘和个人的苦楚。
  • 李白《庐山谣》:更多表现个人归隐的理想与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对钱谦益的生平和创作有详细的记载。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