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仲携诸子月夜过访余走逆城南不值赋此寄之》

时间: 2025-01-11 05:40:25

共拟探幽去,如何踏雪来。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

行迹馀芳草,留题觅古苔。

冷然清兴尽,何异剡溪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共拟探幽去,如何踏雪来。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
行迹馀芳草,留题觅古苔。
冷然清兴尽,何异剡溪回。

白话文翻译:

我们共同计划去探幽,怎么却踏着雪而来呢?
不知道在这月光下的藤萝旁,是否已经有人打开了那小门。
留下的足迹在芳草间,想要寻找古老的苔藓。
清兴已经冷却,与剡溪的回流没有什么两样。

注释:

  • 共拟:共同计划。
  • 探幽:探寻幽深之处,通常指寻访风景名胜。
  • 踏雪:走在雪地上。
  • 萝月:指藤萝下的月光。
  • 荜门:一种小门,通常是指简陋的门。
  • 行迹:行走留下的痕迹。
  • 芳草:香草,这里指春天的草。
  • 留题:留下题字或记号。
  • 古苔:古老的苔藓,象征时光的流逝。
  • 冷然:冷淡、清冷。
  • 清兴:清雅的兴致。
  • 剡溪:剡溪在今浙江省,风景如画,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世,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歌方面颇有造诣,作品多以清丽见称,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游历之际,朋友间的相聚与探幽之情,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是文人生活的一种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雪夜游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前两句以“踏雪来”开篇,既引入了冬季的氛围,又为后文的探幽设定了背景。接着,诗人对可能打开的“荜门”充满期待,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紧接着的“行迹馀芳草”则是对往昔的追忆,仿佛留存着曾经的欢声笑语。“冷然清兴尽”一语,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深情,但清兴的消退又带来一丝惆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全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又夹杂着对友情的渴望与失落,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共拟探幽去:我们一起计划去探幽之地。
    2. 如何踏雪来:怎料却是在雪地中相遇,暗示距离与时节的变化。
    3.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在月光下的藤萝旁,不知道小门是否开放,表达对友人的期待与不确定。
    4. 行迹馀芳草,留题觅古苔:走过的痕迹留在芳草间,想要寻找古老的苔藓,象征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5. 冷然清兴尽,何异剡溪回:清兴已尽,感叹与剡溪的回流无异,表现出内心的清冷与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赋予情感以自然景象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韵律感强,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冬夜探幽的情境,表达了对友谊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突出了一种清冷而又孤独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 :象征寒冷与孤独,同时也带有纯洁之意。
  • 藤萝:代表美好的期盼,象征着友情的温暖。
  • 荜门:小门象征着隐秘与珍贵的友谊。
  • 芳草与古苔:芳草代表青春的记忆,古苔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共拟探幽去”中的“探幽”意为: A. 探访幽深之地
    B. 探索幽默
    C. 探索古典

  2.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中“荜门”指的是: A. 大门
    B. 小门
    C. 窗户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忧伤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思念情感。
  • 王维的《鸟鸣涧》: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比,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而李之世的诗则显得细腻温柔。两者展现了不同风格的夜景描绘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全书》
  • 《唐诗三百首》